半職爸爸:數碼化之路

文章日期:2017年11月14日

【明報專訊】紙媒沒落,報紙雜誌銷量大跌,弔詭的是,閱讀人次其實並沒有減少。數碼資訊近年成為顯學,許多人吸收資訊的來源,都是虛擬信號而不是實體載具。

「現在還有人看碟嗎?」

好多年前,我讀的金庸,是從爸爸留下的八毫子本開始,後來轉讀合訂本;好多年後,女兒讀金庸,是從我留下的合訂本開始,很快就轉至電子閱讀器。我也慢慢把家裏珍藏了幾十年的紙本金庸拱手讓人,只留下幾套感情最深的作品。實體載具化為數碼信號,第一大好處是節省地方,第二大好處是經常保持原貌。一本書印刷得再好,10年20年30年,就會老化變黃。隨着年紀愈大,當年的鉛字,今天看來愈來愈細,看得愈來愈困難。書化為數碼,家居空間增加,而且殘破發霉的紙字,在電子閱讀器上好像能永遠保持最佳狀態。

最近把一張藍光碟送給友人,友人為了這張碟買了一部藍光機,電器舖售貨員對他說:「現在還有人看碟嗎?」是的,大部分人可能都看下載的版本了。連我這樣幾乎每月買碟的人,也開始進行大規模工程,逐張逐張把一些珍藏的電影光碟轉錄到8TB的外置硬碟裏,最終目的可能是把一切都存放在連載具都觸不到的雲端上去。現代人連放一張光碟進機器,都覺得麻煩,而且,經歷過不少正版光碟氧化發黑,我們不得不學會「備份才是永生」的道理。

利益帶動互聯網內容 篩選資訊

儘管在儲存和提取資訊方面,我傾向使用更加數碼化的東西;但是在數碼資訊世界,我也發現有許多本來美好但愈來愈不美好的事物。我不明白,提供資訊平台的臉書或者Google可以吸納九成的廣告收益,而其他一眾普通人和傳媒只能收到總廣告收益的一成。我不明白,在這些平台出現的廣告,為什麼會「自作聰明」地根據「我的喜好」而出現,而且也不明白,為何一些荒謬的廣告,可以在沒有用家能留言評價的基礎上販賣虛假。這些廣告,諸如小型到不能承擔電池續航能力的全球衛星追蹤器,又或者是10天助你減肥30磅的神奇方法。

對我來說,一個本來提倡資訊自由流通的平台,「自作聰明」地篩選資訊、灌輸給受眾,其實是一種罪行。這是一種窄化了思想和自由的罪行。但是,到現在為止,反對的聲音顯得很微弱。我們從小到大,給主流社會灌輸的東西難道還不夠多嗎?為什麼一個可以縱橫世界的互聯網平台,漸漸變成一個壟斷而我們不察覺其壟斷的平台?

數碼化的目的,應該是自由而不是操控。我不反對數碼化,可是,數碼化過程中出現的不自由信號,值得我們加以警惕。尤其是現代的小朋友,升中後各有臉書和IG戶口,課外時間,看屏幕資訊時間遠多於讀紙字,對他們來說,網上的資訊彷彿等於整個世界。家長怕孩子被洗腦,真正可怕的洗腦,借助數碼之名,洗腦之餘,所有人不知不覺,這才是我最近思之慄然的地方。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現為全職爸爸,兼全職寫字人。有時是悠閒的半職寫字人和忙碌的半職爸爸

文﹕張帝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64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