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10年懲教生涯 見盡迷途羔羊 社工媽媽助家庭築堡壘

文章日期:2018年01月09日

【明報專訊】人稱梓姑娘的彭梓雅,社工系畢業後,不務「正業」,反而去了懲教署當懲教主任,見盡迷途羔羊。在10年的懲教工作生涯中,梓姑娘歸納出三種父母,最容易令子女「出事」︰第一是把教育外判的;第二是仔女大過天的;第三是夫妻不同心的。

這些寶貴經驗,不單使這名新手媽媽引以為鑑,更推動她重返北斗星行列,在社區內,積極策劃不同的工作坊,協助家長改善親子溝通,強化家庭功能。

說到當初加入政府,梓姑娘不諱言是為了一個「鐵飯碗」,「大學畢業之後,身邊很多同學都申請政府工作,那時,我需要儲錢進修,於是嘗試投考懲教署。選擇懲教署,因為懲教署有更生服務,感覺比較貼近社工工作,結果我又幸運地被錄取了」。

2005年,梓姑娘入職懲教署成為懲教主任,先後在專囚禁甲級重犯的大欖女子懲教所、戒毒所、教導所,以及更生事務組等崗位工作,接觸過無數成年人及青少年犯人,令她感慨良多,「最痛心是在教導所『湊』那些只得十來歲的年輕女犯人,不管我在院所把她們訓練得多好,只要她們一回家,又會再出事。因為我在院所輔導這班女孩子,但沒有機會輔導她們的父母,當離開教導所後,回到那個仍舊是不開心的家時,她們很快又會故態復萌,結果是重重複複犯事」。

父母不同心 子女易變壞

在懲教署工作了整整10個年頭,梓姑娘發現三類型父母最容易教壞子女。第一種是把教育責任外判的父母,「其實有些少年犯的家庭背景是很好的,經濟富裕、住大屋,而他們的父母學識也高,只是忙於掙錢,所以把教育孩子的角色,全部假手予『專家』。問題是,這些『專家』往往只會幫助小朋友在學業、樂器範疇的問題,不會跟你談心,當小朋友缺乏家人關心,便很容易出事」。

第二種父母恰恰相反,他們很愛惜子女,可惜捉錯用神。梓姑娘在勵敬懲教所時,便見過一些媽媽,事事順從子女,連難得的探監機會都拱手讓出,「其實每月探監的次數已經不多,有些犯人哭着說要見『friend』,那些媽媽就寧願犧牲自己的探期,讓出機會給子女的朋友。但當我問她們,究竟有多了解子女這班『friend』?原來大部分都是一無所知」。她補充,這類父母表面上很疼愛子女,什麼也以子女為先,凡事替他們出頭,可惜卻從來沒有定下界線,最終只會變成縱容,子女也容易行差踏錯。

至於第三類教不出好孩子的父母,就是夫妻關係很差的。梓姑娘說,當夫妻感情欠佳時,子女一則會成為「磨心」,二則會學得「走精面」,看風使帆 ,利用父母之間的衝突面去為自己找「着數」,「經驗告訴我,如果父母不是同一陣線去處理孩子管教問題,家庭便會失去功能。在一個不和諧的家庭成長,子女不會懂得怎樣愛人,甚至不曉得尊重異性」。

為免家變 放棄鐵飯碗

在懲教署工作愈久,梓姑娘的無力感愈重,加上她決定結婚及孕育小生命,於是在2015年毅然放棄「鐵飯碗」,決心為自己亦為別人,建造一個愛的堡壘。「因為當時要輪班,一星期只能跟丈夫吃兩餐晚飯,長此下去,我擔心會家變!况且,我眼見不少同事,就是因為捨不得『鐵飯碗』,犧牲了很多夫妻相處、教養小朋友的時間,孩子學壞了的個案亦有。我們做懲教人員最怕一件事,就是在監房見到自己的子女,很痛心、很無地自容。如果我不想這樣,就得要犧牲工作,先處理好自己的家。」

主力助家長改善親子溝通

離開懲教署後,梓姑娘回復社工身分,她做過年輕人工作,但近年主力做家長教育工作,「我覺得去到青少年階段才插手,已經太遲了,因此,我把起步點推前,幫小朋友之餘,更集中幫助家長,希望他們掌握到更好的親子溝通方法」。

2017年8月,梓姑娘誕下愛子Jayden,這名新手媽媽,使勁地把「畢生功力」應用出來,但她坦言,信心只是一半半。「我有自信的地方,是我喜歡反思、有覺察力。我很感恩,曾在懲教署工作,毋須經歷別人的痛苦,已經看到很多活生生的故事,像是親身經歷了一遍,從中我歸納到很多智慧出來。但我只能承諾,我會用心築好這個家庭小堡疊,但當孩子長大,要踏出這個世界時,我便控制不到,我唯一希望,是當他遇到挫折,甚至走歪路犯了事,他要記得,這個家永遠有他的位置,大門永遠為他而開。」

編按:

彭梓雅現於《HappyPaMa教得樂》網站的專欄執筆,想知多些她的育兒心得,便要密切留意。

文︰沈雅詩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Tomwang112@iStockphoto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71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