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着緊功課少出街 家長慎言免無形施壓(9-15歲)

文章日期:2018年01月16日

【明報專訊】問:兒子今年13歲,於band 1中學念中二,成績中等。但自小情緒非常緊張,放學回家一定要立即做完功課,不參加課外活動,即使周五放學後有家庭活動也會記掛功課,晚上回家後要立刻完成。我覺得他對功課太緊張,平日也甚少出街。到底兒子是否不懂衡量輕重,如何令他放下功課壓力,讓他參與多一點其他活動以減壓?

答:這令我想到一個題目:「兒童性格發展,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哪一項影響大?」雖然一直都有文獻提出不同論點,但無可否認的是,沒有孩子是天生「工作狂」。有些孩子天生較為緊張、自我要求較高,但我們必須相信有很多環境因素可以使其改變。如果孩子的高要求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家長要檢視以下幾點,幫助孩子走出困局。

家長可分享失敗經驗

(一)一般情况下,自我要求較高的人都會有一種想法:「我不能當一個失敗者。」孩子會觀察與模仿父母如何處理失敗與挫折。隨着年紀漸大,我們知道人生避不了失敗,成功的人學會在失敗中重新站起來。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與他們分享父母失敗的經驗、處理方式及心路歷程。這個分享過程非常重要,在你說自己失敗的故事時,孩子的回應可以令你更了解他如何看待失敗。

(二)媽媽提出的問題其實非常有意思,值得思考:「何謂衡量輕重?」 如果見到孩子放下功課,多參加活動,我們又是否感到滿意?許多時候,父母總會強調:「我們對成績不在意,在意的只是學習過程。」但真的是如此嗎?家長有時候口裏說「早點休息」,但轉過頭卻會問:「溫習得如何?」其實家長表裏不一,孩子統統都看在眼內,從而內化了「媽媽其實很緊張,只不過擔心我撐不住」。這樣反而會加重孩子的負擔。所以真正要教導孩子,是要看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看付出努力後的回報。第一步父母必須要學會讚賞孩子的付出而不是「好成績」。下一次試試在孩子努力而得不到好結果時真誠的說出讚賞,你會發現孩子的反應會有所不同。

(三)我們教育孩子經常會說「Work hard, play hard」,其實背後隱含着的意思是:「先做好工作,有時間才去玩。」因為有一個想法比「Work hard, play hard」更佔據我們的腦袋,就是勤有功戲無益。如果今天我們看到孩子過分焦慮的行為,應該意識到「Work hard, play Hard」不應有先後次序,應是同等重要!希望家長可以從行為中表達給孩子。

此外,最重要是讓孩子明白,他可以對自己有所要求,但即使達不到高標準,父母的關愛一點都不會少。只要他明白這一點,就算有時候未能達到自己的高要求,也不致令他深陷自我責備的漩渦中。

資料提供:輔導心理學家洪霓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73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