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家庭﹕溝通關懷 重組家庭甜蜜蜜

文章日期:2018年03月13日

【明報專訊】父母離異對孩子來說,意味着生活將出現一連串變化。父與母不再親密、家裏少了一個至親,甚至生活作息都要調整,孩子內心也會湧現種種複雜感受。正如今年26歲的Zoe,早在她1歲多時,親生父母已經離異,她被安排跟從爸爸Franky生活。一路成長,她內心出現不同疑問——為什麼爸媽要分開?是自己的過失嗎?

疑問多多,Zoe卻一直把它們埋藏在心底,從不敢向爸爸提出,「當時我有種罪疚感,認定了是自己做得不好,才令二人分開,所以一直想做得更好,令爸爸開心」。同時,Franky當時不願意跟女兒交流,只希望她能活得獨立,因而從來不察覺她心底裏的問題及情緒。久而久之,父女間形成誤解,活在同一屋簷下卻不瞅不睬,互不干涉。

繼母「關注」看成「干涉」

舊的疑慮還沒解答,新挑戰卻接踵而來。在Zoe差不多10歲時,Franky認識了Minnie,結婚後組成了3人的重組家庭。繼母Minnie視Zoe為己出,起初相處非常融洽,她們更形容此為一段美好的蜜月期。可是相見好,同住難,一起生活難免出現摩擦,Minnie作為母親,自覺應關注女兒的學業,但多年來習慣獨立生活的Zoe,對於繼母的干涉大感不快,溫習、做功課等日常事,自此成為了母女間角力的戰場。

其後二妹CoCo與三弟Russell出世,Zoe與同父異母的弟妹之間,存在着誤解、比較,關係愈來愈差。到她中三時,家庭關係掉進了冰點,導火線就是選科。父母覺得選科重要,Zoe則認為是小事一樁,雙方各執一詞;加上一直積存的誤解,家庭之間充斥着不滿,「當年我整天發脾氣,關係差到不能傾偈」,Zoe說。

一句對不起 打破父女隔閡

結果,弟弟Russell成為了這個家的轉機。當年他年紀小小,卻已經不喜歡跟人交流,一不如意便發脾氣,求醫後發現他有學習遲緩、讀寫障礙、亞氏保加症等多種特殊學習需要。Minnie憶述,收到報告的當刻猶如晴天霹靂,「但冷靜過後,我跟丈夫反思,小朋友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他們性格上出現不好的一面,反映了作為父母,我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因此夫婦二人報讀不同課程,學習改善與維繫家庭關係,那時Franky開始看到家庭問題所在,更深深體會家庭對人生的重要,「我相信家庭是一切關係的契機,與家人改善關係、建立深厚的連結,有助改善我們跟所有人的關係,甚至怎樣看世界、自己、金錢、健康等,都深受家庭影響」。

正因如此重要,他決意改善家庭關係,第一步就是承認過錯。Franky立刻想到Zoe,就在女兒中五放榜前一夜,他向Zoe說了對不起。短短一句「對不起」,神奇地打破父女倆的隔閡,也促使Zoe釋出埋藏心底的疑惑,「爸爸突然向我說對不起,我感到不知所措,但後來我們能夠坦誠溝通,我也說出自己的疑惑與傷口」。

敞開心扉 聆聽家人需要

直至那一夜,Franky才發現Zoe心底存在很多疑問,其後Minnie也主動與Zoe修好關係,連帶二女CoCo與三弟Russell,都一同表達心底的想法。這轉變絕不是一時三刻的甜蜜片段,更重要是學會聆聽家中每個成員的需要。

由熟悉的陌路人,變成無所不談的家人,中間用了整整10年時間。縱然漫長,Zoe卻深感滿足,「小時候從沒有想過,我們這一家人的關係可以那麼親密,間中我甚至會跟Minnie、CoCo一齊洗澡,完全沒有尷尬的感覺」。

父母離異甚至組織新家庭,無疑會對孩子造成衝擊,但修補關係從來沒有時限。重組家庭的改變,令Zoe也放下了過去的傷痕,「爸爸媽媽的做法教會了我,在不同的關係中,我都可以表達自己。所以現在我對着親生媽媽時,都能維持好好的關係」。

◆開fb專頁 分享親和藝術

Franky一家兩年前開設facebook專頁「Familations 親和藝術」,分享一家人的相處之道,而Franky和Minnie更把學到的「願景心理學」、「覺知教養父母心法12堂課」的理念和原則,化為5種工具,包括「尊重」、「平等」、「被容許」、「聆聽」與「溝通」,應用在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上,旨在轉化整個家庭的動能。專頁會分享不同的「覺知教養」課程,助家庭改善關係。

網址︰www.facebook.com/familation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81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