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之路:15歲學結他 20歲達演奏級 追尋音樂夢 有心唔怕遲

文章日期:2018年03月20日

【明報專訊】古典結他演奏家莫廸輝(Samuel),曾被老師當眾指他唱歌走音沒音樂感。15歲愛上結他,起步遲兼沒天分,卻沒挫減他的信心,每天花8小時練習,用5年時間考獲演奏級,更遠赴維也納追尋結他夢。

他的故事證明了學無前後;音樂之路,沒有贏在起跑線之說。

愛上結他 每天練習8小時

現今小孩學習樂器的年齡愈來愈小,3歲學鋼琴、4歲學小提琴、5歲學豎琴……莫廸輝(Samuel)與音樂接通卻在青少年期。

在別人準備讀預科、入大學時,15歲的他才愛上結他。Samuel說,14歲時在校外一個民歌隊合唱團學唱歌,被老師當眾指着說他走音,卻沒有挫減他的信心。一年後,信奉基督教的他想為教會侍奉,盼跟老師學古典結他。「我也覺得自己沒天分,到了今天我仍會說沒有,不過有很多方法可令我向目標進發。例如我每天會花8小時練習,因為我對這件事有興趣,便可廢寢忘餐地去做。」

為興趣向前衝 維也納進修6年

短短4、5年,Samuel考獲8級及演奏級成績,比別人遲起步,卻沒有輸在起跑線。自問不是讀書材料,也沒有音樂天分,就因為興趣一股勁向前衝,中學畢業後於教育學院(現為香港教育大學)修讀音樂系副學士,更曾在音樂歷史科拿過第一的成績;及後遠赴維也納6年進修古典結他演奏,取得藝術家文憑(等同碩士)及兩個演奏學士學位,回港後再於教育大學完成音樂教育碩士。音樂教育碩士及藝術家文憑皆以distinction畢業。

在歐洲讀音樂時,Samuel指競爭很大,因為很多同學都是從小學習樂器,有穩固根基,也願意花10多年按部就班完成課程,然而他卻像個跳班生,只用6年時間學習。即使他在香港考獲演奏級,與奧地利的演奏家相比仍在水平以下,「演奏級?這名銜似乎不太重要」。他記得考入學試時,帶了英國倫敦聖三一音樂學院的演奏級證書給考官,但考官不知那是什麼,「他們只要聽你的演奏就是了」。

集多家之長 自創有趣教學法

學音樂的經歷,讓成為結他導師的Samuel牢記於心,利用它來教導小朋友。「我不喜歡讀書,但對有興趣的東西如音樂,便有動力去讀。這與小朋友學樂器一樣,如果他覺得有興趣便會願意重複練習、願意專注,那麼如何培養他們的興趣呢?就是要他們深信自己做得到。」

有些導師或家長要小朋友背誦樂譜,那是最容易令小朋友失去興趣,Samuel會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遊戲教小朋友各種音樂知識。3年前他成為爸爸,開始研究奧福、鈴木、達克羅茲等教學法的好處,取各家之長編寫成一套全新的古典結他教學法,更自己製作教具。例如,奧福多用身體敲擊(如拍膊頭等動作)及透過模仿導師來學習,課堂中Samuel也會讓小朋友自己設計每拍的動作,然後請其他人重複一次;達克羅茲要小朋友對音樂有敏捷的反應,配合身體的律動;鈴木主張母語教學,反覆聆聽音樂、給予孩子不同的體驗,這些Samuel亦會在課堂中實踐。Samuel設計很多教學道具,亦會定時轉換,例如學五線譜,有時用公仔代表不同音符,有時用雪條棒,再轉用紙張,把一件看似複雜的事分拆成多個小步驟和活動,小朋友便不知不覺地學懂看譜了。

Samuel的自創教學法,將以他的奧地利古典結他老師名字命名和註冊,計劃今年6月寫成書出版。

■專家意見

天生音癡 注定與音樂無緣?

Samuel曾被歌唱班導師指他沒有音樂感,卻成為出色的演奏家。學音樂、學樂器,到底天分重要,還是努力重要?天生音癡,可否憑努力克服障礙?

音樂兒童基金會創辦人,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超過20年的龐倩渝指出,擁有天分對學音樂或樂器的人來說,只是一種bonus(額外好處)。「我覺得天分佔三成,後天影響佔七成。有些人小時候音樂方面未必出眾,但長大後可能遇到好老師從而被啟發,或者知道自己弱點在哪裏又懂得去克服,都會令他有所改變。所以即使小朋友唱歌走音,不代表他們長大後也一樣走音。因為學音樂的路是漫長、無窮無盡的。」

海外學院未必重視證書

龐倩渝更強調,學音樂不是要追求級數。她曾撰文指出,不少香港家長追捧的音樂考試證書,其實並不是想像中受各音樂學院重視;但在香港卻大受歡迎,英國皇家考試局更把香港視為第一位的「客仔」。龐倩渝說,在歐洲很多音樂學校,甚至她自己入讀香港演藝學院及到法國讀書,都沒有人要看那些證書,「他們重視即場演奏及音樂造詣多於證書,對於真正學音樂的人來說,這張證書並不重要。只是香港太多人仍然喜歡用這把尺子去量度一個人的音樂程度,致令家長追求級數」。她相信,考級可以激發某些人努力向目標進發,但要量力而為,學音樂也不應只為考級。

文︰顏燕雯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82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