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有辦法:多個種族同演一台好戲 話劇歌舞引路 趣味實踐共融

文章日期:2018年04月03日

【明報專訊】一間學校有超過15個種族的學生,共融的工夫絕不可少!在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這個小小「聯合國」中,教師創作廣東話話劇,以話劇促進共融,一眾非華語學生,一邊練唱歌、背對白,一邊跟本地學生打成一片,演出精彩得人人叫好!

「團結就是力量」、「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聽在孩子耳裏都是老掉牙的道理,要實踐倒不簡單。像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有八成以上是非華語學生,來自超過15個不同種族,要促進孩子校內共融,先要超越語言與文化的界限。

校方近十年大力發展劇團,中、英話劇每年梅花間竹地上演。劇團不止在校內演出,也會參與校外比賽,又到企業的周年晚宴中表演。透過排練與演出,華語學生能愉快地練習英文,非華語學生則藉此學好中文。

彩虹山谷三族 從冤家到欣賞

今年劇目《彩虹山谷》長約20分鐘,講述山谷住有3個族群,分別精於煮食、藝術和打獵,平時常有紛爭。直至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們要試做對方擅長的事,才發現困難重重,自此各族的人都學懂欣賞別人的長處,背後想帶出的自然是團結包容的信息。

《彩虹山谷》原是英文劇,但劇團獲邀在黃大仙區演出,為了令區內長者都能看懂話劇,教師臨時將劇本改為中文。英文版排練了足足一個月,中文版卻只有兩星期綵排,對非華語學生無疑是挑戰。他們在綵排前兩星期收到劇本,經過反覆背誦,到了綵排首日,已能流利說出大部分對白。

毋懼語言界限 互助背對白

小五的沙碧娜(Abeerah)是主演者之一,她小二時就開始參與話劇,通常負責跳舞,直至今次首度飾演有對白的角色,「我本身很喜歡說話,所以比起跳舞,能做話劇就更好」。

巴基斯坦籍的Abeerah自K1已入讀本地學校,擁有基本中文能力,不諳中文的媽媽要外出買菜,都會靠她翻譯;即使如此,要念好對白依然有難度,「始終家中完全不會講廣東話,很多口語字眼,我都不懂讀」,如「嘅」、「喺」等課本上不會出現的字,就要向老師請教,再在劇本標上英文拼音。

除了教師,本地學生都幫了Abeerah不少。小息和綵排前,同學都會幫她背劇本,「他們會跟我排戲,互相講對白,讓我投入角色和記句子入腦。當然,之前做英文話劇時,我都一樣會幫他們背誦」。

糅合各族文化 合作中學尊重

華語和非華語學生的合作,真實地體現了共融精神,學校的副校長張寶雯表示,創作話劇可宣揚和平共處等信息,也可在情節裏加上不同地方文化的元素:「《彩虹山谷》中,有穿著西裝的人跪下領取聖旨,便是融合了中西文化。去年有一套話劇,包含了多國傳統舞蹈,如泰國舞、中式舞龍舞獅等。同學演出時,亦學習欣賞其他傳統文化。」

她表示,小朋友都明白尊重、包容等大道理,但要有真正的體會,就要有合作的契機,「排練話劇要有緊密溝通,還有布景、道具等製作,人數眾多,任何一個參與其中的孩子,都會接觸到與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

公演走出熟悉社區 連結社會

做話劇的另一個好處,是有很多

公開演出,劇團的學生去會展、各區大會堂、鄉議會、大學等,走出熟悉的社區,「這對非華語小朋友尤其重要,他們父母在香港不熟路,很少帶子女離開居住的地區,所以要帶他們出外擴闊眼界」。

同時,校外的社會大眾都會見到學生的能力,「有個嘉賓看劇後哭了,因為不同種族的學生能合作無間地演出,令他感動不已。又有很多人說,沒想過非華語學生都能把中文說得這麼好,爭相跟他們合照」。這些都令孩子直接地得到肯定,不單做到校內共融,也有助他們融入社會。

■演員心聲

麥洪華Jovy(小五):

與非華語生相處融洽

本地生Jovy會主動協助非華語學生:「我會講出詞語讀音,或者朗讀出對方的對白,讓他們易於仿效;到要演出英文話劇時,便輪到我找他們幫忙。」從小到大都跟非華語學生同班,Jovy覺得大家相處很舒服。

譚家碧Tajman(小六):

享受與各種族同學互助

印度籍的Tajman喜歡演話劇,但中文對她來說有點難度,「堂上學的都是書面語,平日溝通用英語為主,很難流暢地說出口語」。有次綵排,她一下子忘記了對白,旁邊演員小聲提醒,「我很享受與同學互相幫助,不論是本地生還是南亞生,都能合力完成話劇」。

■INFO

「道韻樂逍遙」文藝綜合晚會

《彩虹山谷》將於黃大仙區的「道韻樂逍遙」文藝綜合晚會中上演,開放予公眾欣賞,同場有中國樂器表演、嗇色園銀樂隊演奏等。

日期︰4月8日(周日)

時間:晚上7:00 至 9:30

地點:嗇色園黃大仙祠鳳鳴樓

費用:全免(須預先電話登記)

查詢:2396 4881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84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