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彩虹:家校攜手 助孩子迎戰逆境 台灣爸媽站起來 掀生命教育新風

文章日期:2018年04月24日

【明報專訊】近年香港大推生命教育,學校各出其謀,有學校獨立成科,有的大搞體驗活動,培養孩子正面的人生態度。比香港早起步的台灣,已興起了一股新浪潮——「家長站起來」。生命教育的主要力量,不再來自教育工作者,而是跟孩子最親密的家長。兩名台灣教育學者接受本報專訪,讓大家取經。

文:李樂嘉

圖:李樂嘉、受訪者提供

將生命教育正規化,變成課程一部分,台灣比香港走得更前,生命教育現已納入為高中選修科目。不過,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直言不足:「一來,生命教育講求熱誠,對周圍事物有情,變成課程卻令人覺得硬梆梆。二來,課程有固定上堂時間、框架,而生命教育無時無刻都在發生,如看新聞、待人接物等,都涉及價值觀。」

2萬家長受訓

既然不能單靠學校,台灣家長便紛紛起來,投身生命教育行列。事實上,隨着資訊科技發達,家長也感覺到生命教育的迫切性,「以自殺的新聞為例,以前會叫孩子別看報道,以免有樣學樣;現在四周都是資訊,不可能避得開,唯有教他們正面面對」。家長要準備好,一旦孩子問及這類敏感話題,應給予怎樣的回應,「例如談起年輕人輕生時,家長可跟孩子討論,平日應如何關心身邊人,協助他人渡過難關」。

成立了19年、舉辦生命教育導師訓練的「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下稱彩虹愛家),近年多了家長報名,至今已有2萬名家長完成訓練。他們聯同其他參加者,先接受兩日的基本概論課,了解生命教育的原意和目的;如有意進一步發展成導師者,便會接受3個月培訓,學習實際的技能,包括如何關懷孩子、對話的語氣、講故事技巧等。

不講對錯 引導孩子反思

彩虹愛家的課程發展部主任鍾美慧表示,參加的家長首要做的,是放下固有的教養方法:「傳統教育重視孩子聽話,生命教育則不輕易講對錯。即使孩子有錯誤的想法,都不宜直接否定,反而可以問:『你為什麼這樣想?』引導他們自我檢視。」除了提問外,也可用繪本等工具,促使他們思考,「假設主角遇上困境,家長可問:『主角如何面對困難?』促使他們反思自身應付困難的態度」。

香港學生學習壓力大,其實在台灣,學童功課、測考亦較昔日繁重,家長難免會催谷孩子。鍾美慧說,很

多家長接受了短短兩天的基礎訓練後,便意識到過往太重學業,忽視了孩子的身心,「我們不會責備家長,其實他們都很愛孩子,才願意花時間去栽培,只不過方法不正確。到他們認識了生命教育後,便能好好應用」。

入校播種「把同學都教好」

家長受訓後,不止教家中子女,還到校舉行生命教育活動。截至去年秋季,彩虹愛家團隊共到了672間小學,佔全台灣小學約1/4,參加者絕大部分為家長義工。即使是雙職家長,都會間中請假入校,跟學生共讀繪本、排練話劇等。

黃迺毓表示,家長積極走進學校的現象,可以用「絲瓜理論」來解釋:有個農夫得到種子,可以種出很大的絲瓜,他沒有將種子分享出去,但附近小絲瓜的花粉傳了回來,一來一往

下,農夫之後種出的絲瓜也變小了。正如有家長發現,在家中做生命教育時,孩子的狀態很好,但一到學校就垮掉,「因為同學未改變,而朋輩之間會互相影響,所以要到學校,把同學都教好」。

雖然同樣身處學校,但家長的作用與教師完全不同,「在孩子眼中,老師是老師,爸媽是爸媽,角色分明。老師給他們一種『我要教你東西』的印象,但跟家長是可以互動、溝通。孩子更易享受其中,一步步成長」。

■生命教育教材引入港

除了培訓導師外,彩虹愛家也制定了生命教育的教材,在「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生命」4個向度,提供相關遊戲、歌曲、繪本故事等,讓導師有系統地教學。在香港推動生命教育的「聆心文化」,早前引入了這套教材,並在用詞及內容上作出調整,以配合本地需要。香港版本預計本月底完成,並開放予全港小學,只要申請即可取得教材,各學校可密切留意相關資訊。(圖a)

■台灣親子專家

黃迺毓(圖b左)畢業於輔仁大學家政系,美國南伊利諾大學碩士、博士,有台灣童書界教母之稱,曾任幼教老師、託兒所所長,多年來致力推動家庭親職教育。

鍾美慧(圖b右)畢業於東吳大學社會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曾任台灣世界展望會社工督導、台北市得榮基金會生命教育組組長,並獲台灣教育部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認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87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