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癮」是怎樣煉成的?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01日

【明報專訊】執筆時,在想什麼是「癮」?「癮」其中一種定義,就是正常與否。不正常,就是說:你有問題!在這追求權力及專業的世代裏,人人被問題化,幾乎無可倖免。

尋成癮原因及立場

或許讓我們實驗一下:現在請你清空腦袋,並試圖不要去聯想一隻白色的曱甴……試圖不要去聯想一隻白色的曱甴……試圖不要去聯想一隻白色的曱甴……(重要的事要說三次!)究竟多少人能夠抵抗這種聯想?很困難吧?因為我們的腦袋並不能有效分辨出「不」的信息。正如我們把人以「問題」標籤化後,其實多多少少也難免認為「人」就等於「問題」本身。

撫心自問,網絡世界的吸引力,就連大人也機不釋手,更遑論年輕人?這就好像媽媽/爸爸用WhatsApp叫女兒/兒子別用電話一般荒謬。有時候我在想,廿年後,當現今的KOL、YouTuber、網絡紅人主宰市場時,網絡成癮已經不再重要了?

別再妖魔化網絡了!我們需要承認它一直給予我們娛樂及陪伴。而「癮」的最大問題,就是嘗試告訴我們網絡只是唯一的娛樂及陪伴。認識不少每天上網打機十小時的年輕人,每當我詢問他們是否只希望以網絡作為唯一的娛樂及陪伴時,他們的答覆都肯定是:不!往往在打機背後,蘊藏着他們重視和朋友一起的感覺。

發掘更有趣人與事

一些輔導派別認為不應把「問題」及「人」混作一談。或許你不同意,但作為輔導人員,堅持這信念很有意思。社會強調多元,人亦然。就像李克勤《一個都不能少》的歌詞提到「每個壞人亦做過好人吧 如若計分 請相加」。堅持把「問題」和「人」分開,正正反映人有很多面,有很多故事值得我們發掘。

條條大路通羅馬,其實解決「問題」,可以不從「問題」本身入手。所以每當人們被「癮」所纏身,要了解的除了「癮」本身,也得明白人們面對「癮」的立場以及抵抗「癮」的背後的原因,理解他們藉「癮」所表達的對他們重要之事。對我而言,改變的可能就更大了。承上說法,既然人有很多面,倒不如增強其他面,例如發掘更有趣的人和事去投入。投入了,「癮」的影響自然就少了。

如果這不是大眾期待的「專業」答案,容許我說聲抱歉。但,這是我的小小希望——專業地和你尋找專業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洪欣欣(家福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88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