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電視 ETV伴港人成長 節目與時並進

文章日期:2018年05月29日

【明報專訊】相信很多爸媽小時候最期待的課堂就是ETV,因為教師會打開那平日鎖上的電視櫃,再按指定時間開電視給學生收看教育電視。於1971年首播的教育電視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只是不少人都不知道,原來今天的學生仍可透過教育電視吸收知識,節目類型更加發展到由幼稚園到高中、由中英數常到特備節目,可說是跟着潮流變;唯一不變的就是它多年來仍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學習渠道。

文︰顏燕雯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教育電視Education Television(ETV)於1971年首播,1976年香港電台參與製作,至今已四十多年。1995年開始執教鞭、現為佛教中華康山學校校長的吳永雄是見證着它轉變的教師之一。「初教書時很緊張ETV堂,因為很怕遲入課室而錯過播放時間;後來當上主任要負責編課堂,才知道原來首先要編好ETV堂,然後才把其他科目編入時間表中。」吳永雄說,由於最初ETV是中央播放(固定時間於兩個電視台播映),所以教師不但會因應節目時間編課堂,甚至會按節目內容播映時間來編製全學年學習進度。

教書前看 吸收概念

作為教師,吳永雄認為教育電視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以及鞏固所學,「教書前看ETV,可以給學生一個簡單概念,也因為節目拍得很有趣,所以令他們對課題感興趣。但始終播放的時間較短,較仔細的概念都要由教師在之後加以講解」。時移世易,互聯網的發達,使今天學生接收知識的渠道和內容更為豐富,吳永雄稱教師配合ETV的「工作」也起了巨大轉變。「踏入2000年後,教育局已強調學生『學會學習』,教師亦不應停留在樣辦式教學,規定什麼時候做什麼。ETV播放模式亦改變,由香港教育城網站發放,題材變得更為豐富,不再局限一些科目,有些更是主題式、系列節目,成為教學資源的其中一種。教師只要在相關網站輸入配合教學的關鍵字,便能找到相關節目,變成他們備課時蒐集資源的一環。」

教局寫稿 港台製作

教育局前教育課程發展主任黃永安,自1999年開始參與教育電視製作,他指教育署當年跟香港電台合作,是因為署方熟悉編制、寫稿(因為是學術性內容,他們不叫劇本)方面,但製作方面,始終是香港電台較為擅長,促成了雙方合作。黃永安說:「我們每年會先參考課程,看看哪些題材可幫助教師教學,然後由負責同事編寫初稿,再跟港台開會,看看是否能拍攝到預期畫面和效果,之後才會定稿。定稿後再給每一科目的負責同事審批,之後才交回港台,再由導演開製作會議。拍攝完成後,教育局同事亦會做埋版(完審和補充),最後編製播映時間表。」

ETV最初期只有三、四年班的節目,後來分別上下擴展至一至六年班以及初中,到現時已包含幼稚園、小學、中學,以及一些特備節目。特備節目如有關中國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特輯、2003年沙士(SARS)特輯等。雖經歷不同年代,但黃永安認為教育電視的角色都沒有變,就是輔助正統教育。「它並不是代替教師,而是有時候某些教學主題比較難在課室內透過書本講解,這方面教育電視便可以生動地做到,它能補足學校遇到的難處和不足之處。」

■INFO

最近香港電台製作了一連五輯的電視節目《我們都是看ETV長大的》,通過重溫ETV的經典片段,讓觀眾重拾一些童年回憶,同時也讓觀眾多了解現在的教育電視。監製李雅欣表示,節目做街訪時發現,原來他們對教育電視的內容都根深蒂固,同時得悉原來不少人也不知道如今還有教育電視,其實ETV一直存在,但跟過往有不同的發展,希望學校和家長也可以好好運用這些資源。

播出日期︰即日至6月24日(逢周日)

播出時間︰晚上7:30至8:30

播出頻道︰港台電視31及31A(香港電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應用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重溫)

■送節目紀念手冊及細菌大王合集貼紙

香港電台送出節目紀念手冊及細菌大王合集貼紙各20份予《Happy PaMa教得樂》讀者。名額20個,每人可獲禮品一份。有興趣的讀者請於6月5日前回答以下問題,連同個人資料(姓名、地址、聯絡電話)電郵至ymngan@mingpao.com,即有機會獲獎。(圖a)

問:教育電視是哪一年首播?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92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