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不應隱形的老友記

文章日期:2018年06月05日

【明報專訊】關注拾荒者的「拾平台」發表調查報告,把目光聚焦到這個城市中恍若隱形的群體之上。報告發現,本港拾荒者平均月入716元,而且他們多是我城的「老友記」:受訪的505位拾荒者中,四成年過70,滿90歲的有16人,最年長的那位已經96歲了。

我想起台灣作者孫心瑜的無字繪本《香港遊》。孩子最愛在書中圖畫裏搜尋熟悉的本土景致,可是找呀找,他們終於發現,怎麼在銅鑼灣的繁華裏、在海旁圍觀人群的背後、在洋化的半島酒店前、在每道風景的暗處,總有那樣的一位長者,僂着背低下頭,用乾癟雙手拉着兩個紙皮箱,一心一意的前行?

面對欺壓毫無議價能力

你或許會說,長者自食其力也不是壞事,然而,這只是因為繪本沒把更糟糕的事情畫出來而已——那位拉着紙皮的老友記,位處社會的最低層,面對欺壓毫無議價能力,而且總會遇到各種狀况,包括被不法回收商呃秤、被商舖或市民不禮貌對待、遭遇交通意外、被偷去財物等。林林總總的事故,這505位拾荒者在過去3個月內合共遇過859遭。

食環署成為「鬼見愁」

而在當中,單單是跟食環署有關的,譬如被署方驅趕、充公財物或票控,已佔135宗。食環署成為公公婆婆的「鬼見愁」,官方回應是「拾荒者會影響環境衛生及阻街,當中牽涉街道管理及複雜的社會問題」。

謝謝街頭巷尾的拾荒者

現代社會仔細的分工令人目盲,只見街道秩序和衛生,不見艱難謀生的卑微勞力,更看不見他們從垃圾桶拯救回來的資源如紙皮和鋁罐等。去年9月,本地回收業商罷收紙皮,廢紙囤積街頭,有意思的是,拾荒群體消失了,拾荒群體的價值才終於現形。報告保守估計,本港拾荒者合共擔起全港至少兩成紙皮回收量。對於這隊回收減廢大軍,我們的城市欠他們一份尊重。

記得孩子念幼稚園時,有一個「謝謝你們」的單元,謝謝警察、消防員、清潔工人。我們不妨也謝謝街頭巷尾的拾荒者,並且為他們的工作提供方便(譬如台灣,政府向拾荒者送反光衣,也有學校集合回收品交「認養」的社區拾荒者),因為他們幹的,可是保護地球的大件事呢﹗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文﹕蘇美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93期]

相關字詞﹕蘇美智 小學雞媽媽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