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教育﹕玩在起跑線 「零壓力」教學 移民荷蘭港媽:孩子快樂取決家長心態

文章日期:2018年06月26日

【明報專訊】香港社會強調學童要「贏在起跑線」,平日要操練考試,假期還要參加不同的興趣班,家長和孩子們都苦不堪言。為了給孩子更理想的成長環境,有人或萌生移民想法。

2013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一份報告指出,荷蘭兒童的快樂指數為29個歐美國家當中最高,教育亦位列第一,會否是一眾香港家長心儀移居之地?

記者親身踏足這片孩子的「快樂國度」,向兩名移民荷蘭的香港媽媽請教,如何讓孩子擁有愉快童年。她們異口同聲認為,要孩子愉快成長,無論教育制度還是父母心態,都同樣重要。

文:嚴智暘

訪問當日,記者相約80後媽媽Cathy在烏得勒支(Utrecht)火車站,她用嬰兒車帶着一歲半大的女兒Anabelle來到。這裏是她居住的城市,距離阿姆斯特丹約40分鐘車程。

Cathy的丈夫是荷蘭華僑,從拍拖到結婚,他們長期分隔兩地。後來生了小朋友,她毅然放棄收入穩定的工作,跟女兒移民荷蘭,轉眼間便過了一年多。

為1歲女兒找學校 嚇倒校長

兩夫婦都認為,荷蘭生活環境更有利女兒成長。不過,到新的地方生活,她不諱言用了不少時間適應,開始時仍然啟動「港媽模式」。「可能我不習慣生活節奏突然慢下來,女兒1歲開始,我便物色有什麽學校適合女兒入讀,還找了附近的學校參觀。我推着嬰兒車進去,校長都很熱情招待。後來問我大的(孩子)幾歲,我說這個就是,他說我真的很誇張。」

荷蘭規定,孩子年滿5歲才接受義務教育。這名「心急港媽」的舉動嚇了校長一跳。隨着時間過去,她慢慢認識這裏的生活。對她而言,每個經歷都帶來一點衝擊,是很好的反省和學習過程。

父母以身作則 勿手機不離手

她分享了另一個經歷:「習慣了香港的急促生活,像我以前的工作,時時刻刻都要用手機跟客戶保持聯絡。來到荷蘭我仍然機不離身,卻被老公責備,他問我為什麽會將手機放在飯桌上,原來他們(荷蘭人)覺得這個行為很沒禮貌。」對他們來說,吃飯是跟家人和朋友相處的機會,理應好好享受。掃視四周,身邊果然沒有人將手機放在桌上。

所以,她從不給女兒玩平板電腦,兩夫婦會避免在女兒面前使用任何電子產品。平日要回覆短訊和電郵,都得走到房間裏面。Cathy解釋,太早讓孩子接觸科技產品並無益處,女兒只看過她拿智能電話來跟別人通話,不知道它有其他功能。

「雖然這是荷蘭人文化,但同時是個人選擇。有心的話,在香港都能做到。」訪問期間,Cathy為Anabelle畫了一隻Miffy,讓拿着Miffy玩偶、坐在旁邊的她樂得開懷。正好說明,快樂和娛樂不一定要有電子遊戲。

多陪子女 比參加Playgroup好

5歲前,荷蘭的小孩都不需上學。荷蘭父母認為這個成長「黃金時期」,孩子理應玩樂為上。反觀香港,早於一兩歲,不少父母便安排孩子到不同的Playgroup,參加各式各樣的興趣班、面試班。

Cathy雖然人在荷蘭,間中仍會透過WhatsApp群組,跟同樣當了媽媽的香港朋友保持聯絡。她說,聽過有朋友分享,一個媽媽為了確保孩子腦部發育健全,在懷孕前兩年開始吃葉酸。她卻覺得,為何不好好享受懷孕的過程呢?對於報章不時報道,家長為孩子能「贏在起跑線」盡出奇謀,有人為孩子上下午報讀兩所幼稚園,催谷語文學習。Cathy聽罷亦匪夷所思。

Cathy說,所有家長希望為孩子準備最好,本質上沒錯,但不應過火。跟不少荷蘭家長一樣,Cathy日常會陪女兒看書和畫畫,閒時便帶她四處遊玩。「你(帶小孩)去參加Playgroup,都是為了找個人去引導他。我覺得自己就已經在做這個角色。」

勿一味吹捧外國 太放任非好事

她又認為,與其一味吹捧外國教育制度,孩子成長快樂與否,更取決於家長的心態。

畢業於名牌中學,考進香港大學,Cathy正是高壓香港教育制度下的成功例子。「有些媽媽或者覺得,你搬了去外國生活,當然能夠大條道理說香港教育制度怎樣不好吧。但其實從頭到尾,我都不覺得香港教育不好,因為我自己就是典型在香港長大的例子。」

她舉例,小孩玩耍時有碰撞在所難免,有荷蘭爸媽望着小孩打架仍置之不理。小孩不知道行為有錯,以後繼續這樣做。過度放任,不見得完全是好事。「不能說荷蘭教育最好,香港就略遜一籌,最重要是找到平衡。」

作為香港媽媽,她直言對女兒會有一定要求。「我會遵從她的興趣,但亦要向她灌輸讀書的重要,畢竟有些知識只有書本才能學到。將來她就算跟我說想當髮型師,我都會建議她多讀點書。」

Cathy笑言自己非常幸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她,有機會體驗兩地文化。香港鼓勵人們好好裝備自己,荷蘭則着重生活平衡。她從兩方面各取長處,摸索最適合女兒的管教方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96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