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教育﹕荷蘭人盡其才 無讀大學≠失敗

文章日期:2018年06月26日

【明報專訊】成為兒童快樂指數最高的歐美國家,家長心態固然重要,但亦有賴完善的教育制度配合。另一名移民荷蘭的香港媽媽張瑋芝(Katy),對此深有感受。

丈夫是荷蘭人,兩個兒子分別在讀Group 4和Group 5(程度等於香港的小學二和三年級),現時一家四口生活在海牙(Den Haag)。

按能力入讀中學或職業學校

Katy解釋,荷蘭跟香港不同,他們的幼稚園跟小學相連。小朋友自5歲開始入學,學校合共分為8個年級(Group 1至8),其實就是等同香港的2年幼稚園加6年小學。

讀到Group 8,大部分畢業生便會參加名為「Citotoets」的統一能力測驗。他們的測驗成績,將被用作分派中學程度的標準。

能力較高的一群,將升讀荷蘭人口中的「havo」和「gymnasium」,將來能銜接大學或更高的教育;成績稍遜的,則安排升讀4年制的職業學校「vmbo」,學習各項專業技能,例如建築、木工、照顧護理等等。翻查數據,原來每年接近一半的學生,都會升讀這類學校。

聽來像「一試定生死」,但出奇的是,無論家長還是學生都不會感到很大壓力。Katy說,荷蘭着重「人盡其才」,即使沒讀過大學,不等於淪為制度下的失敗者。對比今日香港的主流風氣,覺得沒有大學證書便很難在社會生存,這邊確實輕鬆得多。她也不會給予小孩壓力,認為只要盡力就好。兒子考上大學固然開心,但鼓勵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

實行「無壓力教學」的荷蘭小學,着重師生間的互動,基本上不會有任何功課,到高年級才開始有少許功課。教師亦不時將課堂搬到戶外,例如帶學生到博物館參觀。

訪問當日,Katy帶了兒子的學校習作跟記者分享。很多練習都以填顏色、拼貼為主,培養小朋友的創意思維。她又拿出一個臉上滿佈皺紋的小孩照片,煞是有趣。原來是之前有個課堂活動,讓兒子透過電腦程式,模擬自己年老的樣子。

她又說,兒子的學校實行「大哥哥姐姐」計劃,要升上Group 3的小朋友,照顧Group 1至2的小弟妹,讓孩子學習跟同儕相處和照顧別人。

功課輕鬆 考試毋須刻意背誦

Katy笑說,如此輕鬆的學習環境,不等於對孩子的學習沒要求。原來她的大兒子,曾經被教師建議留班重讀一年Group 1(相等於香港的幼稚園中班)。

「一開始聽到老師這樣說,當然嚇死了吧。但後來聽老師解釋過後,明白要打好基礎,對他的成長更有幫助。而且,原來對於荷蘭的小朋友來說,其實(留班)是很平常的。」

這裏考試沒有名次,不需要跟別人競爭,自己成績不好便加倍努力,下次考得更好。她說,即使考試亦不需怎樣溫習,因為考的都是日常教過的東西。孩子們不需刻意背誦,溫故知新就可以。

跟兒子多溝通增感情

正因自由,Katy說,父母更需要跟子女多點溝通。她說,平日放學回來,兒子都會主動分享學校發生的大小趣事。彼此透過交流,才能大大增進感情。

兩地文化差異之大,強行比較未必說得過去。但肯定的是,從兩個移民荷蘭的媽媽身上看到,多點溝通,少一點施壓,是讓孩子快樂成長的重要一環,值得香港父母借鏡。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96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