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小豆丁扮蛇扮貓 入「戲」學解難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03日

【明報專訊】「勤有功,戲無益」這句老話,早已被不少教育界人士推翻,他們認為遊「戲」是幼兒的有效學習方法之一,也發現「戲」劇是幫助孩子全人發展的重要工具。香港話劇團與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合作的「戲有益」深耕計劃,就是要將戲劇種子散播到幼稚園。

文︰李欣敏

戲劇教育並非新鮮概念,但在幼稚園的應用,不外乎是角色扮演遊戲或畢業禮上的話劇表演。然而,香港話劇團外展及教育主管周昭倫認為,戲劇教育的最大「威力」,在於透過想像、衝突和張力,讓學生代入能對應現實生活的情境去學習。單獨一兩個角色扮演遊戲未能使學生真正代入,故計劃強調將戲劇元素融入課程,用完整的單元「演出」故事。為了推廣這個不一樣的戲劇教學模式,香港話劇團派導師到參與「戲有益」計劃的幼稚園,培訓教師和協作教學。演繹繪本 諗計助主角

明愛翠林幼兒學校參加了這個計劃。採訪當天,話劇團的戲劇教育導師來到幼稚園,看看老師們如何跟K3學生實踐。當天,老師根據繪本《一起吃,最好吃》的內容,和孩子一同「演出」這個故事。故事講述主角貓咪「天天」拾到販魚貨車上掉下來的一袋魚,因為那袋魚太大太重,牠吃不完又拿不動,但又有很多蒼蠅和海鷗覬覦魚兒,牠正面對一個大難題。講到這裏,老師即興邀請孩子演出,扮演不同的動物角色去幫天天解決目下的問題。孩子手上無劇本,唯有臨場發揮,有小朋友說青蛙可以幫天天吃掉蒼蠅,又有同學說蛇可以吃掉海鷗,各出其謀為天天解決難題。

孩子在面對不同戲劇情景時,要動腦筋幫忙解決問題,發表意見。好像課室裏的「豹同學」一樣,「老虎老師」說豹同學平日很內斂,較少主動在課堂中分享。但豹同學今次竟然在老師耳邊開聲,表達自己意見。老虎老師見機不可失,立時邀請他出來為天天獻計。豹同學在老師的鼓勵下,立即走上前來,說可以幫天天把魚帶回家去,雖然天天說魚太重了,靠他一個的力量搬不動,但他並沒有泄氣,繼續嘗試,最後更提議天天與朋友一起吃魚,點出了故事的重點——分享。

投入演戲 怕醜仔敢表意見

因戲劇教學而獲得自信的學生,不只「豹同學」一個,該校教師吳翠儀觀察到校內有不少害羞內向的學生,要在人群中發表意見,他們或會覺得膽怯緊張,甚至只會低下頭來,「他們害怕自己的意見不夠好或不被接受,但當他們進入了戲劇之中,就會有很多意見,甚至會與別人討論」。香港話劇團戲劇教育導師潘君彥(Kenny)解釋,在他的教學經驗中不乏這些例子,「一旦投入了戲劇情景當中,他們可以用角色的身分說話,不用自我批判,怕自己說得不好,也不怕被老師批判,因此變得敢於表達意見」。

另一個讓小朋友投入戲劇情景的方法,是運用不同的戲劇策略或習慣形式(習式,Conventions),其中一個常用的是教師入戲(Teacher-in-Role)。此習式要求全體學生一同參與,教師亦需扮演其中一個角色,好像前述的老虎老師和天天老師,教師們可帶領學生互動,讓他們更投入戲劇情景,亦讓教師在戲劇中控制情節的發展。Kenny強調,老師運用時需暫時放下權威,即使有學生不守秩序,也不要突然「出戲」,而是先脫下角色的道具,讓學生知道老師和角色之間身分轉換。吳翠儀表示,要掌握有一定難度,有時在身分轉換時會變得尷尬,但有一些技巧可以幫助,例如用搖鼓表示身分轉變,漸漸地就會學懂拿揑,而學生也會掌握到這個轉變。

助拉近師生距離

不過,要推廣戲劇教育,最重要是帶領者的投入,因此如老師沒受過戲劇訓練,便要學習聲線、肢體和情感表達;編寫教案同樣要多花心思,才能事半功倍。吳翠儀說:「(戲劇教育)將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了,不再是我講你做,而是加入了學生自己的想法,故事不再只有一個預設結局,教學變得有很多可能性」。她又認為應對小朋友天馬行空的想法時,自己也變得靈活。「我們去想他們提出意見背後的原因,變得更貼近小朋友的想法,繼而與他們建立更深的關係」。明愛翠林幼兒學校校長趙翠珊表示,運用戲劇教學不單能教學相長,學校邀請家長觀課時,家長也能發現孩子在戲劇上表現出不同的一面,從而更了解子女的潛能。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97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