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課:STEM × 保育教學 小學生化身蝴蝶專家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10日

【明報專訊】香港的兒童出名「繁忙」,哪有閒情逸致欣賞身邊美好的生態環境?環保組織綠色力量,今年就以蝴蝶為題,結合STEM元素,跟本地十間小學的學生,展開了為期近半年的蝴蝶生態研究。小朋友透過親身養育蝴蝶,不單進一步掌握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四大範疇的知識與技能,更大大提升了保育環境的意識,獲益良多。

文︰沈雅詩

記者走訪其中一間參與計劃的九龍靈光小學,恰巧碰上有一條五齡的蝴蝶幼蟲準備結蛹,課室的氣氛頓時熱鬧起來,同學們都一窩蜂擁到幼蟲身處的那個小小透明盒子旁,你一言我一語,「牠的體液不斷排出來了,看來快要結蛹」、「我們要趕緊替牠搬屋呀」、「應該搬去有光抑或無光?有筷子抑或無筷子的膠箱呢?」

這班小五、小六學生,半年前跟大部分小朋友一樣,目光從來都不會落在小昆蟲身上,今天卻化身成「蝴蝶專家」,掌握到牠們的生命周期、生活習性,全因參加了綠色力量與香港蜆殼有限公司合辦「蜆殼綠趣遊蹤——尋找蝴蝶」之「蝴蝶×STEM」活動。

學生自主研究 綠色力量支援

綠色力量助理高級教育及項目經理蘇安敏說,自2004年起,機構每年都會舉辦不同活動,推動市民認識及保護本地蝴蝶的多樣性。今年,就特別選擇以STEM為切入點,透過跨學科、多元化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更深刻的體驗。

「今次的活動,學校和學生的自主度很高,我們的角色,主要是提供資訊和支援,包括講解蝴蝶生態的基本知識、如何建構蝴蝶園,以及收集並記錄數據的方法等。但最終以什麼做研究題目、選擇哪個品種作為研究對象,以至研究方法等等,全部交由師生們自己決定。」

烈日當空 替蝴蝶種飼料

九龍靈光小學常識科主任劉永基透露,今次的活動在課堂以外的興趣班進行,參與的同學全是學校的「環保大使」,「經過討論之後,大家決定以市區常見的玉帶鳳蝶作為研究對象,並且做三項研究」。

第一項是「生長速度研究」,同學們希望找出進食檸檬葉或柑橘葉對幼蟲生長速度的影響;第二項是「食料植物喜好研究」,想看看幼蟲較愛吃哪一種植物;第三項是「光暗與人造樹幹研究」,以了解兩者對蟲蛹顏色的變化影響。

為了吸引蝴蝶來產卵,學校選址在天台設置蝴蝶園,並在園內種植不同的蝴蝶食料植物。楊循皓同學認為,這個過程很難忘,「烈日當空下,我們要合力一手一腳組裝二十多個栽種箱,我覺得很辛苦,但亦因而更愛惜這批植物,用心打理好它們」。

不怕便便 最怕幼蟲「伸脷」

同學們最終收集到近二十條蝴蝶幼蟲,他們要擔當起保母的角色,每天放飼葉、觀察記錄,還要清理「便便」。張穎琳同學卻笑言,幼蟲的「便便」遠不及牠的口臭!「其實『便便』很細小的,沒什麼臭味,反而牠們像蛇一樣伸出舌頭時就極臭,我很怕。」原來這是幼蟲的自衛本領,每當牠們受騷擾時,便會伸出「臭觸」來,以臭味嚇退敵人。

經過一輪研究後,同學們發現進食檸檬葉和柑橘葉的幼蟲,生長速度沒有明顯不同;另外,幼蟲對檸檬葉和柑橘葉這兩種食料植物的喜好程度也差不多。唯獨光暗和有否放置人造樹幹,則會影響蟲蛹的顏色。

同學們以木筷子模擬樹幹,並設置了四組實驗裝置,分別是「有光有筷子」、「有光無筷子」、「無光有筷子」、「無光無筷子」。結果發現,「無光有筷子」裝置內的幼蟲會結出啡色蛹,而其餘組別則結出綠色蛹。

養蝶過程難忘 跳出課室看世界

劉永基相信,原因是當蟲蛹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依附在凹凸不平的木筷子上時,會因應四周的顏色,自動產生保護顏色,「這些發現很有趣,都是同學們之前不知道的」。

香港雖然不大,卻孕育了逾260種蝴蝶,品種密度之高,遠超世界不少地方。然而,同學們都坦言,從前很少留意這小昆蟲,更遑論駐足觀賞,而今次的活動,正好給他們一個機會,零距離接觸這種大自然最美麗的昆蟲。劉舒旻同學笑稱:「以前都是從課本、圖書裏的圖片認識蝴蝶,今次卻是親眼看見牠們由一粒卵變成幼蟲,然後結蛹,再破蛹而出,感覺很不同。」而身兼「蝴蝶普查員」的俞焯謙同學,更如數家珍般一口氣地數着:「我現在認得出很多蝴蝶,例如金斑蝶、達摩鳳蝶、小豹律蛺蝶、巴黎翠鳳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98期]

相關字詞﹕綠色力量 學習競技場 教學有辦法 輕鬆升學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