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作業﹕暑期任務代替作業 師生不再為做而做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24日

【明報專訊】李金小學兩年前改革暑期功課,而香港培道小學今年亦不再要學生做暑期作業,校長陳敏儀笑言,這跟教育局的呼籲無關,一切純屬巧合。「兩年前我已經開始問自己、問老師,為何要給學生做暑期作業呢?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原來是無謂的,大家都只是因循傳統做法。」

陳敏儀表示,每年9月開學後,教師面對案頭一大疊暑期作業,都甚覺為難,「平日改兩頁功課,都要花很多時間,又怎可能批改一整本作業、逐題看呢?」她雖然沒明言最終會如何處理這些作業,但就表示不會派回給學生。

作業價值不大 學生多敷衍

至於從「用家」角度來看,她認為,暑期作業的價值不大。她解釋,一來出版社所出的題目,並非完全適合學生的程度,二來該校的學生多來自中產家庭,小朋友的暑期活動都被安排得滿滿的,根本騰不出時間認認真真坐下來做習作,最終可能都是敷衍了事。

「誰未做過小朋友呢?我以前的暑期作業,都是去到8月尾才趕工,而且是『求求其其』完成的,抱僥倖心態,希望老師不會仔細檢查,交到貨便算。」

為此,陳敏儀決心改革,她去年曾小試牛刀,雖然繼續保留暑期作業,但同時請教師們再分別為初小和高小級各設計10條IQ題,放在電子學習平台Moodel,供學生在暑假期間自行完成,結果口碑很好,「完成率有九成多,不單學生主動作答,家長亦表示喜歡這種形式的習作」。

鼓勵運動閱讀 看展覽開眼界

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培道正式停購暑期作業,取而代之,是給學生3項任務,讓他們在暑假期間,自行安排時間完成。包括:每星期最少有3天做運動,每次不少於30分鐘;每星期最少有3天閱讀,每次不少於30分鐘;在暑假期間,參觀一個展覽。

陳敏儀解釋,過去一年,學校都很積極推動學生做運動,例如安排各社的學生,輪流在小息跑步,並把各社學生跑得的里數加起來,看哪個社跑得最多,「這個活動,學生的參與率很高,所以想延展至學校以外繼續推行。我期望透過不做暑期作業,釋出一些空間讓學生做運動,甚至推動全家人一起參與,變作親子活動」。

至於閱讀,由於學校向來着重培育學生的閱讀文化,因此順理成章納入為任務之一。而參觀展覽,則旨在開拓小朋友的視野。「以往常識科老師都有舉辦工作坊、講座,甚至組織導賞團,帶領家長和學生去參觀展覽,學習以不同角度探討展題。既然暑假期間,很多學生都有機會外遊,我想借此鼓勵他們去主題樂園之餘,也順道參觀當地的博物館、展覽活動,開開眼界。」

談到沒有實體作業,又如何確保學生有做「功課」呢?陳敏儀不諱言,一切建基於信任。「師長要學習信任小朋友,我相信,當學生享受做運動、閱讀、參觀展覽的過程和經驗時,有足夠的內在動機,就會推動他們去完成這幾項暑期任務。」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0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