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倚賴有過程 循序漸進克服焦慮(9-15歲)

文章日期:2018年08月14日

【明報專訊】問:女兒今年14歲,本來鼓勵她參加夏令營,與朋友一同開心地玩,但她表明除非跟家人一起,否則絕不在外面過夜。她說一來不及在家舒服,二來很麻煩,要自己處理替換衣物、收拾行裝等。的確平日一家去旅行,主要都是大人執拾,可能因此養成了她倚賴的習慣。但我想到了這年紀,是時候要發揮自理能力。我是否應推她一把去夏令營,使她脫離倚賴呢?

答:我很欣賞這名家長有讓孩子獨立的意識,不過先不用焦急。人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幾個階段,首先從嬰兒時期的「絕對倚賴」,慢慢成長至「半倚賴、半獨立」,到了成年時期,就應該能達至「完全獨立」。每個人歷程不同,雖然有些孩子到高小、初中時,就已很積極參加不同活動,但毋須刻意作比較,14歲時未準備好在陌生環境過夜,也是無可厚非的。

一般來說,少年人處於「半倚賴、半獨立」的階段,雖然有時想獨立、自己拿主意、嫌大人囉唆,但總有些時候想倚賴他人,甚至有跟家人分離的焦慮。這種分離焦慮並不陌生,幼稚園升小、小學升中時都可能經歷過,在外過夜同樣是成長重要的關卡,明明由小到大在家裏住,父母一時間不在身邊,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便難以接受。

除了成長進程分別外,孩子性情也是關鍵原因。若個案中的女生較內向、安靜,平日不太熱中於活動,參與夏令營的動力就不大。換言之參與營會的吸引力,不足以令她想離家一段短時間。至於女兒提及的怕麻煩、不想執拾,我估計只是表面理由,因不習慣說出心中不安,而跟家長說出較簡單理由。

言語鼓勵增強信心

作為家長,我認為毋須強迫她入營,反而可循序漸進,先鼓勵她多跟朋友去街,繼而是參加不用過夜的日營。言語上的肯定都十分重要,家長觀察女兒日常生活獨立做到的事情,例如自己上補習班、管理好作息時間等,並刻意欣賞,如表示「其實你自己都做得到很多事啊」,以增強她的信心。值得一提是,再多過一兩年16、17歲的孩子跟朋輩關係會變得更緊密,那時鼓勵她跟朋友活動,效果有機會不同。

家長亦可注意整個家庭的生活方式,父母習慣跟孩子待在一起,凡事都出主意,孩子便習慣不用獨立和思考。所以孩子踏入少年期時,父母不妨留多點空間作為夫婦的二人世界。一來孩子會明白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自己也要開拓社交圈子;二來也製造機會,叫他們趁爸媽沒空時約朋友外出。

生活方式上的轉變,最好先一家人一同商量,而非突如其來地發生。以鼓勵入營為例,孩子有點抗拒時,可跟他們找出折衷方法,如入營及出營時都有父母接送、父母陪同收拾行裝等,這樣孩子會較易接受。

資料提供:突破輔導中心資深心理輔導員、輔導教育碩士趙翠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3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