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有辦法:小身影 大榜樣 清理垃圾守護環境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06日

【明報專訊】作為一個公民,除了要了解自己國家的國情,還要關心我們的社區,以至放眼世界,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環保教育是其中一課,不妨與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的學生,一同走出校園,清理海洋垃圾,齊心為大自然出一分力。正如其中一個學生所說:「我一個人做不了多少……」

文︰李祖怡

在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坪上,一班小學生東奔西跑,展開尋寶之旅:「我找到證物一、二、三!」「這邊有沒有?」「找到綠茶樽嗎?」原來他們是來自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的學生,也是校內的環保大使,這天戶外考察學習活動在大埔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舉行。「跳出課室的學習,比單單在課本上觀察到更多,甚至學習到意料之外的事,包括自理能力、與同學相處。」余苡珊主任說。

塑膠可成兇器

同學們率先在花園尋找預先收藏好的垃圾「證物」,有鬼網(被棄置於海底的魚網)、膠樽、外賣杯等。透過平板電腦AR功能拍攝「證物」,有關即棄廢物資訊的短片便會自動播放,例如鬼網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大型連鎖店每日派發即棄餐具的數量,之後設有問答環節。中心職員亦會圖文並茂向學生講解,「這隻信天翁肚內全是塑膠等垃圾,由於不能消化,最後會餓死」。同學聽罷道:「爸爸、媽媽不是聰明些嗎?為何會害孩子,餵塑膠給牠們?」另一同學馬上回答:「塑膠外表像食物,雀鳥不懂辨別。」

身體力行清理石灘

十大海洋垃圾中,大部分為塑膠類。而當日另一個活動就是身體力行實踐環保,到元洲仔海岸清理石灘,學生須填寫塑膠分類紀錄表,分類為即棄塑膠、可重用塑膠和塑膠碎片。經過陡峭的斜路,路旁有多條死魚,引來不少蒼蠅。儘管臭氣撲鼻,同學都好奇細看。魚腥和海水味愈來愈濃烈,一行二十多名環保大使終到達石灘,各人戴上手套,便開始執垃圾行動。「我隻腳變到好臭呀!」「這裏有玻璃呀!好多玻璃碎!」「有個魚網拿不到出來……」「嘩!你們看我找到什麼?是最勁的垃圾!」只見同學手執一隻破爛不堪的波鞋,部分位置已被海水和細菌分解。

帶走的不止是垃圾

賽馬會小學重視培育學生正向思維,發展價值教育,以體驗式學習作環境保護教育,如參與香港教育大學「塑膠資源教育-3Rs & 3Cs計劃」,培養回收和重複使用塑膠的生活習慣,亦計劃到老人院探訪,宣揚環保信息。

該校德育公民及服務學習組負責教師余苡珊表示,除了服務社區,環保教育亦是公民教育的一環,保護環境是公民責任。部分小四至小六學生成為環保大使,早前便去了海下灣坐玻璃底船考察,讓他們感受海洋世界的奇妙,反思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同學們都很雀躍,還看到海參……但如果我們不珍惜這個海洋,下次再來的時候,還會看到什麼呢?山竹過後,大批海洋垃圾冲上岸,有的更掛到樹上,活動當日有同學看到,主動要求幫忙清理。」余苡珊說。

經歷大半天的活動,同學除了帶走了一大袋海洋垃圾,還有學以致用的知識,懂得肩負起公民責任,愛護大自然。離開石灘時,一名學生問道:「手套會不會再用?」

■學生心聲

對動物生活環境 多一份體會

活動完結後,每名學生都要拍攝短片,宣揚保護環境信息。其中,小學六年級的張景橋認為,清理石灘環節最令他印象深刻。石灘充斥着腥臭味,地上滿佈沙石、死魚、玻璃碎和垃圾,在這個環境下,同學們都有所反思,嘗試站在動物的角度,對牠們的生活環境多一份體會,「玻璃碎好尖,我被割到的話會覺得痛,我不肯定如果魚被割傷會不會痛,大概會吧!這裏很臭……剛才看到一條死魚的肚內有膠袋!我會跟同學分享今日所見所聞,討論一下如何減少製造垃圾。我一個人做不了多少,憑我一己之力只能清理小部分垃圾,而且沒有合適的裝備,所以應該多參與這類團體活動。另外,生產商可考慮使用可分解物質來製造水樽。」

盼與同學分享環保重要

莊文淵今年就讀四年級,與張景橋一樣是校內的環保大使,早前曾到海下灣體驗,乘坐玻璃底船了解海洋生態。她認為是次在元洲仔的活動更加難忘,因為學到多些環保資訊,例如垃圾需時多久才可以分解、雀鳥會誤吃垃圾而餓死,她希望跟同學分享環保的重要,要愛護動物,這樣便可繼續看到美麗的大自然生態,「從第一個活動得知,雀仔肚內原來有好多垃圾。如果我們不停地製造垃圾,而牠們又不知道那些根本不是食物,愈吃愈多會容易死亡,甚至可能絕種」。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5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