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有辦法﹕落河「睇水」做保育 師生化身公民科學家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成功的教學不止於課本上的知識傳授,還應該結合身教、言教、境教,並向學生傳遞當代的核心價值。有生物科老師帶領學生跳出課堂,周末齊齊化身「公民科學家」,落手落腳收集生態數據,不單更深入認識生物的多樣性,還喚醒同學的保育意識,好好履行世界公民的責任。

紅樹林記錄物種 探測水質

這天放學後,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生物科主任黃應昌跟幾名同學,帶記者和攝影師興致勃勃來到他們最新的「蒲點」——東涌河。「我每個月都會帶生物學會的同學來這裏一至兩次,有時聯同綠色力量工作人員,一起到紅樹林做生態調查,數算及記錄物種數量,有時就在河口利用簡單的工具探測水質。另外,也會在附近拍攝一些我們辨別不到的生物,然後上傳到iNaturalist App,供專家鑑定。稍後,我們還計劃量度空氣質素,主要監察空氣中的懸浮物及揮發性有機化學物的含量。」黃應昌一口氣說。

正職是教師的黃應昌,另一重身分是公民科學家,公餘最大的興趣就是做生態研究,「除了是教學上的需要,我覺得這也是市民的責任」。

十多年前,黃應昌由市區轉來東涌工作,發現這一帶自然環境有如斯多的瑰寶,激發他深入探索。「最初我獨個兒去做蝴蝶普查,放學後踏單車去東涌䃟頭村考察,尋找特別的蝴蝶品種,例如一點灰蝶、紅鋸蛺蝶等。但最近,因着綠色力量發起『賞.識東涌河』生態保育計劃,加上政府落實推行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我覺得不單是自己,還要帶動學生參與生態調查及恆常監察,以觀察發展工程對東涌河的生態影響。」

盼保護東涌河稀有動物

東涌河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天然河流,從河源、河口至海邊,仍然保留天然面貌,生態及保育價值非常高。不過,在東涌「土生土長」的中四生陳健良卻坦言,未跟隨黃應昌做公民科學家前,他從未踏足過東涌河。「當我在紅樹林親眼見到有這麼多活生生的小生物在面前出現時,我覺得很神奇、很有趣。原來自己身處的環境這樣獨特,作為東涌居民,我感到很自豪。」身旁同樣讀中四的顧文基亦有同感:「在東涌灣,單單是螺,原來也有很多品種,亦見到很多招潮蟹,身為東涌居民的一分子,我們有責任去保護這些稀有動物,不要讓牠們消失。」

「境教」印象更深刻

黃應昌表示,環境保育是全球的重要議題,雖然學校也成立了環保組,舉辦不同的活動,例如有機耕作、回收廢紙及綠化校園等,但他認為這些工作始終不夠「入心」,學生往往只視為「例行公事」,欠缺態度上的轉變;相反,結合「境教」的話,效果就差天共地。這時,黃應昌就突擊問陳健良:「8月那次考察,你數算得最多的是什麼螺?」陳同學馬上回答:「黑口濱螺。」反應之快,證明黃應昌所說,學生已經把經歷深深印在腦海,「這些生物知識,並非一般課堂教得到,而且事隔數個月,同學仍然記得,就證明印象很深刻」。

學生自製探測器監察水質

事實上,黃應昌對東涌河的「熱血」,的確感染了身邊不少學生,包括中三的方志傑,他更自製水質探測器,希望用較低廉的成本,既準確又能長期監察東涌河的水質,藉以貢獻東涌河生態數據資料庫。相比起業餘的測量儀也要500、600元,方志傑的「土炮」設計就划算得多,「我這部水質探測裝置成本只是100多元,而且操作不複雜。原理是利用一個光敏傳感器,當水質渾濁,通電情况就變差,預先編寫的程式會按通電表現自動計算,然後把數值經由Wi-Fi晶片傳送到伺服器,再透過一個自行設計的手機App,就可以實時觀察及記錄河水的水質」。黃應昌承認,方志傑的設計仍然有改善的空間,但看見學生願意花時間和心機去鑽研,作為老師已經十分安慰。但他強調,生物學會只有約20名成員,力量有限,要保育東涌河,一定要發動全東涌、甚至是全香港市民的關注。

「其實人人都可以做公民科學家。我們打算教市民如何做水質探測器,亦會把編程程式公開,讓大家免費下載;另外,本校亦會開展一個社區導賞計劃,主要是訓練校內的高中生到東涌灣學做生態調查,當同學掌握到相關技巧後,就要走進社區,由他們帶領本區不同學校的小學生到東涌河實地考察,希望把保育東涌河的信息,由東涌天主教學校擴展至整個社區。」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7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