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走塑﹕游說食肆支持 研發替代品 環保小戰士 推動走塑

文章日期:2019年01月08日

【明報專訊】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巨浪把塑膠垃圾冲上杏花邨馬路,震撼不少市民。聯合國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每年耗用5萬億個膠袋,但各地每年所製造的90 億噸塑膠製品,僅9%會循環再造,並形容「塑膠災難已伸延地球每個角落」,更於上月宣布要啟動全球反塑膠污染行動,減少塑膠垃圾。

全球冒起減廢「走塑」風潮,香港人作為地球村的一分子,沒理由坐視不理。事實上,近年愈來愈多家長願意踏出一步,努力透過家庭教育、生活實踐,再加上學校環保氛圍,幫助孩子建立「走塑」意識,他們的經驗值得借鏡。

文:許朝茵、沈雅詩

這天,一對父子在紅磡街頭左穿右插,在不同食肆前徘徊,以為他們挑選餐廳醫肚?非也!他們進入店內,第一句便說:「我們是綠色和平義工,請問你是否支持不向客人派發飲管?會否歡迎客人買外賣時自攜杯、餐具及器皿?」每當食肆負責人表示願意支持「走塑」時,父子便滿心歡喜把「全城走塑」的貼紙貼在商店門口。

看新聞圖片 加深走塑意識

爸爸鄭智釗和7歲兒子鄭駿軒今次已是第二次拍檔,鄭爸爸說:「我們協議好,由我向食肆發問,他負責張貼貼紙。最初我也擔心食肆的反應,亦有心理準備會被拒絕,但原來大多數食肆也樂意支持,而且過程很順利。」

鄭父如此積極參與,是因為眼見近年污染問題愈來愈嚴重,擔心禍及兒子那一代,他解釋:「以往說起污染,感覺上只是環境不清潔、多垃圾,但現在污染已涉及食物鏈。從新聞得知很多魚類都含有膠粒,人類吃魚亦同時把膠粒吃入肚,擔心影響深遠。」

為了教導駿軒走塑的重要,鄭父曾給他看相關的新聞圖片,他說:「有一張是雀媽媽誤以為膠條是蟲子餵了給雀仔食,兒子了解事情始末後也覺得很慘。」藉今次義工活動,讓駿軒進一步了解「走塑」是什麼一回事,加深體會。

自備食物袋 走飲管

鄭父平日也以身作則,除主動不要外賣餐具,亦教導兒子棄用塑膠飲管。「駿軒每朝也飲屋仔盒裝鮮奶,以往他會用飲管,但現在已不用,改為倒入杯內飲;上街如要飲汽水,我也盡量不給他飲管,但會叮囑他小心喝,別倒瀉。」

但說到完全「走塑」,鄭父不諱言未做得到,但會朝這個目標慢慢進發。「我也想過買可重用的鋼飲管,但怕自己清潔不當,管內藏污物。不過,近日留意到,韓國發明了大米製可食用的飲管,飲完可即食,會考慮入貨。另外,我打算買一個可摺式餐盒,方便隨身攜帶,減少用即棄餐盒。」

超強颱風 引發環保意識

在紅磡的另一邊,小五生李子軒與媽媽,同樣努力地做游說工作。子軒選了一間傳統粉麵店為目標,可惜負責人正在店內忙得不可開交,聽不清楚,更說:「你想怎樣呢?我沒有空,你等一等!」令原已戰戰兢兢的子軒,顯得更緊張。幸好負責人後來得知子軒來意後,即答應支持行動,子軒把「全城走塑」貼紙貼在粉麵店門口後功成身退,臉上流露自信的笑容。

這是子軒第二次參與「走塑」活動,原以為他是應媽媽要求而來,誰知是他主動提出。「我之前看新聞,見到打風後的相片,有很多垃圾,大多是塑膠,所以很想大家可以環保些,一起『走塑』。後來在書展看到綠色和平的攤位,知道有這個活動,便叫媽媽帶我來參加。」

難得年紀小小的子軒,已有很強的「走塑」意識,「外出用膳時會主動走飲管;買麵包時會要求用一個膠袋裝起所有麵包,減少用量;去超市時,就帶備足夠的環保袋;買零食如薯片時,避免買獨立包裝,會買家庭袋,減少消耗包裝袋」。李母在旁也忍不住說:「有時外出用膳,我忘了走飲管,他就會立即提醒:『叫你不要用啦!』」

推動環保,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學校教育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像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的一班小學生,自幼浸淫在綠色校園,環保觀念早植根腦海,這從他們的「夢想」可窺豹一斑。

源頭減塑 研究澱粉質做餐具

陳式宏學校本學年再度參加「DreamStarter啟夢者計劃」,鼓勵學生追尋夢想。在校方收到的47個提案項目中,有26個是關於環保議題,開宗明義要「走塑」的也不少,當中由7名小五生組成的「塑之方程式」小組,更加雄心壯志,說要發揮科學家精神,研發以食用原材料替代塑膠製造日用品,他們的火熱,連成年人也佩服。

「香港人使用塑膠的頻率實在太高了,每日都消耗很多樽裝飲料、用很多膠袋,堆填區快爆滿,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我們認為,除了要減少製造塑膠垃圾之餘,亦要從源頭做起。」組員之一的古倩敏一針見血地說出問題所在。

要源頭減塑,首先要找出替代品。另一組員莊日誠說:「我上網見過一種叫非牛頓流體,它本身是流質來的,但當你高速、大力拍打它時,它就會變得很硬。由於非牛頓流體往往是含有澱粉質,所以,我覺得澱粉質食材很有可能用來替代塑膠原料。」

經過一輪研究後,同學們決定把澱粉質食材鎖定為粟粉、馬鈴薯,另加入白醋和甘油。負責統籌此組的教師陳懿嘉笑言,大家也是摸着石頭過河,「我自己不是念理科出身,同學們更加不懂,只是大家在蒐集資料時發現,原來粟粉、馬鈴薯加入白醋後,化學成分跟塑膠很相似,而加入甘油,除有助凝固,亦可增加物料的柔韌度。但我們需要熟悉化學的人幫手」。

為了達成夢想,同學們正努力寫信,希望找到中學借出實驗室及指導他們做實驗。「如果成功研究到用澱粉質食材製造碗、碟、叉子、匙羹的話,那地球就有救了!因為這些食材12星期就可被大自然分解,不會造成污染。」莊日誠期盼着說。

要令十歲八歲的小學生如此心繫地球、關注環保,學校確實下過不少工夫。陳式宏學校校長方子蘅指出,該校有三大關注項目,包括生命教育、自主學習和資優教育,而關心及愛護環境、實踐綠色生活,正是生命教育中重要的價值觀。「學校一向重視環保教育,但不是一年搞一兩個噱頭活動或燒煙花式去做,方向是持續發展,塑造成學生的生活態度。」

因此,學校分別循正規課程和非正規課程入手。正規課程主要融入常識科和「DreamStarter啟夢者計劃」;至於非正規課程,其實就是整個校園的氛圍。方子蘅舉例:「得到善長贊助,上學年我們向全校學生派贈不鏽鋼飲管,鼓勵大家停止使用即棄飲管;小賣部亦逐漸淘汰樽裝飲品;午飯供應商也應學校要求,使用循環再用的餐盒,同學則要自備循環再用的餐具。另外,學校在多個樓層也設有資源回收箱,要小朋友做好垃圾分類;逢周五,校園電視台又會分享環保資訊,深化同學的環保意識。」她補充,只有建立好一個完善的載體,推行課程和計劃才能事半功倍。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4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