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筆者很多年前跟李甯漢老師上山認藥,在大埔八仙嶺附近,看到滿山都是青綠的雜草,其中一種名叫豨薟草,原來是一種十分有用的中藥。它是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高1至3呎,莖紫紅色,葉對生,花黃色,瘦果。這種植物有一種難聞的臭味,所以並不討人喜歡;但豬隻則喜愛吃,作為雜糧,所以又叫「豬膏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有記載豨薟草,說「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
【明報專訊】筆者很多年前跟李甯漢老師上山認藥,在大埔八仙嶺附近,看到滿山都是青綠的雜草,其中一種名叫豨薟草,原來是一種十分有用的中藥。它是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高1至3呎,莖紫紅色,葉對生,花黃色,瘦果。這種植物有一種難聞的臭味,所以並不討人喜歡;但豬隻則喜愛吃,作為雜糧,所以又叫「豬膏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有記載豨薟草,說「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