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遭性侵遺害深遠 性濫交背後 或藏悲慘經歷

文章日期:2020年06月29日

【明報專訊】從不同兒童遭性虐待的真實個案中,可以了解到,被性侵犯的兒童會出現「性化」人際關係,表徵是性濫交。受虐兒童一直背負沉重代價,影響個人發展。

在中國人社會,性並不容易說出口,更不容易公開談論。但兒童被性侵的個案經常發生,為了孩子的安全,需要加強保護兒童的法例,使孩子安全成長發展、學習正確性教育,並及早辨認有風險的兒童和家庭。

■個案:至親伸狼手 陷抑鬱深淵

遭父強姦出走 身體換容身之所

美芬(化名)於28歲時向社工求助,因為她過去14年活在童年被父親性侵犯的陰霾下,十分痛苦。現在找到可以付託一生的人,卻因為過往的性行為而內疚不已。美芬14歲時被父親強姦,她事後告訴母親卻不獲信任,反遭父親責備和虐打。

她之後離家出走,曾住在朋友家中,後來因為居無定所,只好住在不同的男友家中。她形容過去十多年的性濫交,是以身體去綁着每一段關係,或是交換不被遺棄,或是去控制他人。她討厭性事,但是又無法擺脫那種毫無選擇的意念,身體感覺如行屍走肉。她吸毒、患上性病、多次墮胎。美芬對過去的性濫交行為難以啟齒,多次輕生不果。她的自我形象低劣,患上抑鬱。

被哥哥性侵2年 婚後性厭惡

小穎(化名)是個年輕的事業型女性,因希望和丈夫生兒育女而苦惱不堪,向社工求助時,透露童年被哥哥性侵的經歷。小穎家庭十分重男輕女,她8歲時,13歲的哥哥間中在晚上走上她的牀,最初是撫摸她的私處,哥哥說是遊戲,小穎縱使不喜歡亦只好忍受。之後兩年間,小穎一直被哥哥性侵,因為不明白性交之事,而且父母一直冷待她,所以沒有告發。直至她的妹妹發現,小穎才勇敢告知父母,奈何父母不相信,反責備她發瘋,把她鎖在房內好幾天。她難過得生病了一段時間,哥哥之後去了外國讀書。

小穎上中學後,認識了不同的男朋友,亦開始有性行為,大學時期更有多個性伴侶。投身社會後,因為自尊感低,不能肯定自我的能力,為了獲得升遷機會而和上司發生婚外情。後來認識了現在的丈夫,她形容丈夫像在地獄中救了她的天使。可是當了人妻後,她對性卻極之厭惡,漸漸產生性壓抑和性逃避造成性障礙等情况。小穎的自我形象十分低落,亦患上憂鬱。

沉迷色情資訊 向小女孩下手

13歲的智明(化名)的母親向社工求助,因為懷疑智明非禮了父母好朋友的5歲女兒。智明把小女孩帶到房中玩除衫遊戲,被人發現。智明是資優生,但人際關係不好。他說大約4個月前偶然在網上認識了一些網友,大談色情資訊,還給他看很多成人網站,他開始沉迷,想找對象嘗試性行為,在學校主動接觸女同學,發展性關係不果,最後控制不了,想向小女孩入手,被發現後感到羞愧、抑鬱,曾想自殺。

■怕無人信 啞忍性侵

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指,全球每5個婦女中有1個、每13個男性中有1個,自述兒時受過性虐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在亞太區調查顯示,虐待兒童的代價,以2004年為基礎,共損失了160億美元(約1240億港元),是該地區GDP的2%。

自我形象低劣 社交退縮

根據社會福利署在2019年1至3月的虐兒數據顯示,全部個案中施虐者為父母的有153宗(62.7%)、同學/朋友/朋輩29宗(11.9%)、沒有關係人士20宗(8.2%)、繼父母10宗(4.1%)、補習導師/教練9宗(3.7%)、未能識別人士為9宗(3.7%)等等。虐兒個案中,有75宗屬兒童性虐待,佔所有虐兒個案種類的31.6%。

防止虐待兒童會在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向全港中小學生及家長做問卷調查,訪問了465名兒童及208名家長。逾20%受訪兒童懷疑自己曾被侵犯,卻只有14.8%的人曾經求助。當中13%人稱求助後對方亦不能提供幫助,更有人因此放棄求助。調查指出,6.9%受訪兒童表示如不幸遭性侵,不會尋求協助,主要擔心無人相信自己,其次為對事情感羞恥。兒童及家長普遍認為性侵兒童的人多為陌生人、鄰居及教練等。

兒童的反應可以明白,他們被性侵犯者要脅、恐嚇或矇騙,誤認為是因自己做錯導致被性侵;因而自責和恐懼而產生不能說出的秘密。他們要獨自負擔其他人的責任和情緒。所以兒童性虐待與其他虐待比起來,有更多長期後遺症,例如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自我形象低劣、憂鬱、歇斯底里、解離性徵狀、社交退縮、人際關係不良(性化人際關係)、學業成績及認知發展不佳、藥物濫用、創傷後壓力障礙症、性濫交、過度自慰及性壓抑、性逃避造成性功能障礙等。

勿忽略性濫交、性好奇原因

而性化人際關係表徵是性濫交,單以行為而論,容易使人誤以為青少年對性好奇、性活躍,或自我控制能力低等問題。若忽略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受虐兒童一直會背負沉重代價,影響個人發展,為社會帶來影響。

在中國人社會,性依然不容易說出口,更不容易正式公開談論。但是兒童被性侵的個案經常發生,為了孩子的安全,首先我們要確認兒童是社會的未來,保護兒童,尊重兒童的基本權利,加強保護兒童的法例,使他們在社會上安全成長發展、學習正確性教育,以及早辨認有風險的兒童和家庭。避免兒童被虐待而產生長遠影響和後遺症,以至社會付出昂貴代價。多個國際組織提倡了不同指引,目標是減少兒童被性虐待的風險,改善保護兒童機制,包括以兒童為重心、以父母為重心、教育為本,配合社會資源分配、政府政策及法例的修改等。

文:陳倩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虐待兒童 虐兒 性侵 強姦 非禮 兒童性侵 健康 陳倩嫻 親密關係 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