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啲:額探宜作篩查 手探準確度存疑

文章日期:2020年08月24日

【明報專訊】傳統體溫計利用液體,例如酒精、水銀遇熱膨脹的特性,將體溫計放在口腔、肛門或腋下數分鐘,量度體溫。不過,近年不少診所、醫院已改用紅外線耳溫計或額探溫度計,不消數秒已有結果,十分方便。當中原理是怎樣呢?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曾遠康解釋,紅外線體溫計透過接收人體散發的紅外線,再將能量單位轉換成攝氏度(degree celsius)以探測體溫,「(原理)就像鏡頭將收到的光轉成電能,再顯示於相機畫面一樣」。

量度皮膚表面溫度 容易出錯

耳探、額探、手心探熱,甚至出入邊境常見的熱像儀,均透過紅外線技術探測體溫,毋須接觸皮膚,數秒便有結果。近期街市入口亦設置體溫探測器,探測額頭或手部量度體溫,有人質疑手心探熱不準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指,傳統口探、肛探及紅外線耳探均量度身體核心溫度,較準確;而額探和手探只能量度皮膚表面溫度,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如運動後皮膚發熱,準確度則較低。

讀數「踩界」 宜耳探確認

黃至生不太建議以手部量度體溫,因手部較遠離人體核心,未能充分反映身體溫度,醫學界對其準確度仍抱保留態度。

現時未有足夠數據支持額探及手心探熱能準確量度體溫,他強調兩者都不是量度體溫的最準確方式;但同意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可以用額探為大量人群作第一重體溫篩查。若檢測讀數異常,例如讀數「踩界」,應使用其他探熱器如耳溫計,確認是否真的發燒。

曾遠康補充,一般而言,紅外線測量誤差介乎於1%至3%之間,而使用額探及手心探熱這類量度表面溫度的方法,偶爾會出現假結果,「有時候曬一曬(太陽)、跑步後都會令皮膚溫度上升,未能通過體溫探測儀」。雖然假讀數一般不會持續,待身體冷卻後重測體溫便可,但他認為,目前手探仍不是主流探熱方法,準確度依然存疑。

儀器鏡頭污漬影響準確度

要準確診斷是否發燒,最好還是選用傳統量度核心溫度的體溫計;但為求方便,坊間商家多數以額探作「體溫篩查」。近半年大家已習慣被探熱,不時遇到店員、保安將體溫計近距離瞄準額頭,到底距離會否影響準確度?曾遠康指,設計紅外線溫度計時,廠商一般會於說明書提供合理的有效量度距離範圍,如2至10厘米;若輕微超出量度距離範圍亦不會影響結果。

他反指,由於紅外線溫度計以接收光信號(optical signal)為原理量度體溫,若耳探膠膜或儀器鏡頭上有污漬,對準確度的影響較大。他亦提醒,部分新式紅外線體溫計只需要人通過熱像儀,或向鏡頭展示手心便可量度體溫,惟鏡頭非360度,如同一時間有大量的人行過,當有重疊的地方,儀器未必可捕捉到所有人的溫度,有可能「走漏眼」。

曾遠康建議,體溫檢測應安排在較窄的通道進行,以便控制人流。以理大的體溫檢測儀器為例,每次只讓一人通過,使用時要將臉對準儀器指定的框線方可探熱。若戴上了面罩(face shield),通過時亦要脫下,可較準確量度額頭溫度。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