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疫情第四波未見盡頭,社會停擺,學校停課再停課,穩定的生活被打亂,即使是心理質素很穩固的人,面對一浪又一浪的轉變,情緒難免受衝擊,更何况是仍然在成長階段的孩子或本身受情緒困擾的人,還有家長也承受很大壓力。
然而,我觀察到有些人在疫情下種種生活的轉變中,仍然能夠安然度過,還感到一份意料之外的平安和喜樂。
過去一個學年,疫情反反覆覆,我的診所又再出現人潮。之前情緒已經穩定了的人,又再次復發。另外,又多了不少新個案。面對社會環境的轉變,以及疫情未能預知的變化,以往穩定的生活常規,一下子被打亂,而且還不能確定何時才能重拾昔日的穩定生活。
即使是心理質素很穩固的人,面對一浪又一浪的轉變,情緒難免受衝擊,更何况是仍然在成長階段的孩子,相信家長也承受巨大壓力。面對學習上轉接期的孩子,例如那些剛開始上學的幼兒,升小一、中一的學生;又或是那些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如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譜系障礙、讀寫障礙的孩子,缺乏一個穩定的學習環境,要在面授學習和網上學習之間作出適當的調節,對這些孩子的適應和情緒來說,都是重大的考驗。
過去一年,確實是不平凡的一年,過得開心安穩與否,有時也要視乎你怎樣看事情,視乎你能否在逆境中看到一點光。以下3個個案,都是積極面對「疫境」,獲得意外收穫的例子。
■個案1
焦慮驚恐的阿琛:戴口罩外出戰勝恐懼
「我終於都可以走入人群了。」患有驚恐症和廣場焦慮症的阿琛,自從疫情出現後,驚恐情緒反而減少了,以往因為害怕到人多擠迫的地方而焦慮得不能外出的問題,反而漸漸好轉了。因為疫情下,他可以「公然」戴上口罩,不用以「全面目」示人,令他可以放心「面對」人群,况且街上的人流也不及以往密集,令他感到自在得多。正因為這樣,他願意做多一點行為治療練習,戴上口罩嘗試出外買外賣,甚至可以去遠一點的地方。雖然他每次出發前都會感到十分緊張,但是藉着頻密的練習,終於衝破了恐懼,成功面對「自己想像出來的恐怖場面」(就是懼怕自己在街上情緒失控),也成功學習處理自己的焦慮。
■個案2
拒絕上學的軒軒:網上學習變積極
拒絕上學的孩子在這個疫情下可算是有個「喘息」的機會,終於可以「名正言順不上學」。這天看到軒軒面上掛着難得一見的笑容,他滔滔不絕地跟我分享網上學習的好處和樂趣。以往在上學方面遇到很大心理壓力和挫敗感的軒軒,在過去差不多一年的網上學習中,成績進步了不少,做功課也積極了很多,連帶情緒和自信心也改善了。軒軒的媽媽看見孩子的改變,感到欣慰之餘卻又帶點無奈,「畢竟在學校上課,才是『正常』」。但從這次經驗,她明白到孩子真正的困難不在於學習,而是面對學校的焦慮情緒。每個孩子也有各自的成長步伐,希望軒軒在網上學習中取得的滿足感和跟「網上同學」交流的正面經驗,可以令他對上學重新建立一個新體驗,待疫情後願意再次嘗試,鼓起勇氣上學去跟「真正」的同學好好相處。
■個案3
單親的樂樂:更珍惜與媽媽相處
在單親家庭長大的樂樂一直渴望能與媽媽多點時間相處。由於疫情的關係,媽媽在家工作的時間多了,自己也在家中網上學習,所以跟媽媽見面的時間多了。自從爸爸在她小二那年病逝之後,樂樂的媽媽就要外出工作,負擔家中的開支,樂樂便與本來是主婦的媽媽「分開」了。每天早上媽媽送她上學後,就要去上班。樂樂放學後就要去補習社做功課,直至黃昏時分,媽媽下班後才接她回家,張羅晚飯,然後她要溫習,準備睡覺,根本沒有時間跟媽媽聊天,分享自己的生活。突如其來的一場疫症,媽媽和樂樂都十分珍惜一起玩,一起做飯,一起打遊戲機的愉快時光。「我希望這種生活一直下去……」樂樂一臉天真地說。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