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苦甘辛鹹重平衡 五味過偏 五臟受罪

文章日期:2021年05月24日

【明報專訊】疾病譜發生變化,各種慢性疾病成為最大的長遠健康威脅。很多慢性疾病都與飲食不節息息相關。針對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少糖、少鹽、少油的健康飲食概念備受提倡,而傳統中醫亦強調「謹和五味」,五味過偏將會對身體臟腑帶來不良影響。

中醫的「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所謂的味並不單是按字面解作食物味道,它也是一個抽象概念,意指食物的功能和對五臟的作用。當中酸味能收斂,苦味能清熱解毒,甘味能補益緩中,辛味能宣散、行氣、通絡,鹹味能軟堅散結、瀉下。根據五行對應五味及五臟的關係,《黃帝內經》認為「酸入肝(木)、苦入心(火)、甘入脾(土)、辛入肺(金)、鹹入腎(水)」。

五味調和,則臟腑機能平衡協調,若五味過偏,則因應所偏之味而對相應的臟腑有不良影響。《彭祖攝生養性論》認為「酸多傷脾(木剋土),苦多傷肺(火剋金),辛多傷肝(金剋木),甘多傷腎(土剋水),鹹多傷心(水剋火)」。

酸多傷脾:肌肉失彈性 小便不暢

過食酸味,容易令肝氣太盛而克制脾胃功能。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其華在唇,因過食酸而有損脾胃,可導致肌肉變厚失去彈性,以及嘴唇失去潤澤而龜裂翻開。此外還可出現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反酸惡心、口苦等肝氣犯脾的徵狀。又由於酸主收斂,《黃帝內經•五味論》中認為「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過量食酸可妨礙水液運行,如使下焦約而不通,可致小便不暢,甚至癃閉不通(即尿量減少,小便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

苦多傷肺:皮膚枯槁 毛髮脫落

過食苦味,會導致心氣偏盛而克制肺臟功能。中醫認為肺主皮毛,因為過食苦味,可導致皮膚枯槁無華,而且毛髮脫落。《黃帝內經•五味論》中認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由於苦味屬性為寒,多食苦則令三焦通道閉而不通,以致胃氣不降而反向上逆,可表現為嘔吐。

甘多傷腎:骨痛腰痠 心胸翳悶

過食甘味,可使脾氣偏勝而克制腎臟功能。中醫認為腎藏精,腎主骨,其華在髮,過食甘味可使頭髮失去腎精的濡養而失去光澤甚至脫落,而且可令骨骼失養而引起疼痛麻痹、腰痠膝軟、精神委靡不振等腎精虧虛表現。《黃帝內經•五味論》中認為「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過食甘味會窒礙脾胃運化,以致出現心胸翳悶、脹氣等消化不良徵狀。

辛多傷肝:氣弱乏力 心悸不安

過食辛味,會因肺氣過盛而克制肝臟功能。由於中醫認為肝主筋,其華在爪,過食辛味者易致筋脈拘急、指甲脆弱不榮。《黃帝內經•五味論》認為「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辛味食物多為熱性,而且有發散的作用,過食辛則可導致發散太過,容易耗氣傷津,導致氣弱乏力、心悸不安等。

鹹多傷心:血脈凝滯 臉色變暗

過食鹹味,可致腎氣偏盛而克制五臟中的心臟。心主血脈,過食鹹可導致心脈不通、血脈凝滯,兼導致臉色變暗。《黃帝內經•五味論》認為「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多食鹹可令血脈變得不暢通,而同時又會使胃中津液耗竭,表現為口乾舌燥、渴欲飲水。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