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食因緣:孩子過食蛋奶肉損腸胃

文章日期:2021年07月19日

【明報專訊】常有家長說孩子沒有胃口、個子矮小,經常感冒、口臭、便秘、腹瀉、濕疹、注意力不集中等,這些問題或與飲食不當有關。脈學老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李樹森,在研究長桑君脈法過程中,發現很多慢性病的脈象是過食蛋白質造成。

受李教授影響,臨牀上特別注重用長桑君脈法判斷兒童健康,發現不少兒童脈象上表現有蛋白質過剩,出現小腸熱、大腸熱、胃寒等問題。深究原因,可能父母以為要多吃蛋奶肉才能長高長肉,導致過量而「不耐受」。

醫學期刊《刺血針》在1984年首次提出腸漏(腸道通透性增加)。有研究指出,腸漏會導致一些未完全消化的大分子蛋白質及毒素進入血液,誘發免疫反應,造成多系統健康問題,包括全身性炎症、腸易激綜合症、皮膚問題(濕疹、牛皮癬)、食物過敏、營養不良等。據臨牀觀察發現,兒童比大人更加容易出現食物不耐受,因為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需要豐富營養,但同時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各臟腑功能還不健全。如果過食蛋奶肉,超過兒童消化能力,未能消化的食物就會成為抗原,刺激身體產生抗體,出現食物不耐受,引起免疫性炎症反應,產生各種慢性疾病。

《黃帝內經》認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過度飲食尤其蛋白質超過實際需要,必然導致腸胃受損,引起營養吸收不良和各種慢性疾病。有研究認為食物不耐受是濕疹、消化不良、便秘、腹瀉,甚至生長發育遲緩等疾病高發的主要原因。《黃帝內經》又指出:「腸胃實而心肺虛」,由於肺與大腸相表裏,心與小腸為相表裏,太多氣血在腸胃消化,導致心肺氣血不足,容易感冒、鼻敏感、反覆咳嗽等。

哪些食物容易不耐受呢?比較多見是牛奶、雞蛋、魚、蝦、花生、大豆,甚至玉米、小麥也有可能不耐受。內地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其中一份調查了10,126例兒童,顯示有9332例血清中食物特異性IgG抗體陽性,陽性率為92.2%。

五穀為養 宜每天食用

應該怎樣吃呢?首先要建立正確飲食觀,《黃帝內經》說:「五穀為養」: 米、麵、玉米、小米等五穀都是種子,生機旺盛,最為養人,宜每天食用,作為主食,量要最多,內經講「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主食吃得少的兒童體力和精力不足。「五果為助」:水果輔助五穀,不能當成正餐。「五畜為益」:家禽可以補益精血,使人強壯,但這些蛋白質比較難消化,不宜多吃。「五菜為充」:蔬菜可以充肚飽腹,但不是精氣來源。「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說明五穀、五果、五畜、五菜要合理搭配,才能達到補精益氣的效果。所以,家長要調整飲食合理比例,以五穀為主,高蛋白為輔,提倡均衡、多樣化飲食。減少蛋奶肉,切斷過量飲食致病之源。

文:趙麗(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註冊中醫)

相關字詞﹕五穀 黃帝內經 蛋白質 醫食因緣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