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夏天雙腳常被汗水或雨水罨住,大家馬上想起俗稱「香港腳」的腳癬:腳部紅腫、趾縫間長出水疱、痕癢難耐。不過,陳俊彥指這不是最常見的腳癬症狀,如果單憑以上病徵判斷患上腳癬,可能與其他有相近病徵的疾病混淆;萬一用錯方法治理,病情會惡化!
可致灰甲 未必痕癢
癬由真菌感染引起,喜歡在潮濕溫暖的地方滋生,當中以腳癬最為常見。很多患者以為,患有腳癬腳趾間會長水疱、痕癢、紅腫等,但其實「整隻腳很厚皮、乾燥,不太痕癢,腳掌很多皮屑脫出,甚至出現灰甲;或者連手都有不斷甩皮的情况,這些病徵反而較為常見」。為何會有這樣的誤解?陳俊彥解釋,皮膚乾裂脫落大部分人未有察覺是癬,加上沒有特別不適,不會求醫;反而長水疱、痕癢等病徵明顯,患者察覺不妥才會看醫生。
不止腳癬會出現腳部脫皮,經常運動或走路令腳部摩擦增加都有可能脫皮,普遍在前腳或腳踭等壓力點出現;惟腳癬的脫皮多在非受壓的地方,而且有特定形式——呈圓圈狀,外圍脫皮但中間沒有。除了觀察脫皮,還可留意腳甲有沒有增厚、變黃變灰、趾甲與甲牀分離,這些可能是真菌感染腳甲而出現的灰甲;結合腳掌脫皮及趾甲的不正常表現,就很可能是真菌感染。真菌傳染力高,如果菌量多,患者全身多汗較濕或免疫力低,可蔓延至身體其他地方,不止感染腳掌或感染腳甲形成灰甲,當感到腳掌痕癢而用手接觸真菌,真菌可傳染至手,形成手癬;而手部受感染後接觸到身體其他部位,可形成體癬(俗稱金錢癬),如留意到相關病徵應盡早求醫。
長水疱、紅腫、滲水、脫皮等徵狀,不是腳癬才有,汗皰疹也有相似症狀,兩者常被混淆。陳俊彥表示,汗皰疹學名是急性皮膚炎或急性濕疹,發病成因眾多,可由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誘發,至於腳癬本身都可以是原因之一。雖然兩者病徵相似,但並不難區分,醫生同樣可根據患者生活習慣、脫皮情况、灰甲等徵狀斷症。一般汗皰疹會用類固醇治療,惟若將腳癬誤當汗皰疹用上同一方法,可能愈塗愈差,因此他不建議病人自行買藥。
刺穿水疱、亂用偏方招發炎
另外,腳上長出水疱,有病人會將之刺穿,以為能加速復元,但陳指出,刺水疱的工具或手指未經消毒,和水疱破損,都容易感染細菌,他曾有病人因而整隻腳腫起,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最後需入院治理。「其實見到水疱應向皮膚科醫生求醫,簡單藥膏或者口服藥已經可以處理好。」他亦不建議病人亂用偏方,將雙腳浸醋、浸海鹽,可能觸發刺激性皮膚炎,而未能殺滅真菌;本身腳癬已有傷口,再這樣浸泡或出現細菌感染。
另一個常與腳癬混淆的疾病是俗稱「牛皮癬」的銀屑病,雖名為「癬」,卻與真菌感染無關,而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銀屑病人的手腳與皮膚癬患者相近,同樣會脫皮,而且指甲變厚變灰,但皮膚癬的皮屑較幼細,而銀屑病則較粗糙,而且受影響的位置多為手肘、膝蓋、頭皮、髮線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