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許多人說,新冠疫症把許多保健醫療不公(healthcare inequity)的現象浮出表面,讓人知道這個世界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健康狀况的分佈和醫療資源的分配根本就不公平。例如在美國這號稱全球最富有、醫學最發達的國家,由於政府管控不善及其他原因,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全國已有4000多萬人受到病毒感染,70多萬人死亡,高踞全球首位。死的大多是老弱窮人、非洲裔和拉丁裔等少數族裔,有人甚至笑說新冠是美國最有效「滅貧」、「人口年輕化」、「種族滅絕」工具,對美國經濟發展有莫大裨益云云。
至於國與國之間,則更沒有公平可言。富有國家可以囤積倍於國人所需的新冠疫苗,窮國或弱國國民則可望而不可即,疫苗對他們是「求之不可得」。當這些國家人民對疫苗渴求「若大旱之望雲霓」之際,有些富國已開始為國民接種第三劑疫苗,要勞煩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先生出來呼籲,請富國先把疫苗讓給那些接種率「清零」或低得可憐的國家;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看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還會繼續。
其實,除了新冠,其他疾病患者也是窮人居多。當然,以個別來說,「財多身子弱」的大有人在,但以社會整體來說,國民健康和財政狀况緊密連繫,息息相關。香港二戰後百業蕭條導致經濟不景,新生兒(出生4星期內)及嬰兒(1歲內)死亡率高企;到了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經濟達飛猛進,這兩個反映市民保健醫療狀况的數字也隨着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本地生產總值)的「大躍進」而大幅下降,便是明證。
作為兒科醫生,嬰兒腸胃炎是耳熟能詳的小兒病,今時今日的香港,因腸胃炎致死差不多是聞所未聞。可是放眼世界,腸胃炎仍是兒童致死和致病的主要元兇。據統計,全球每年死於因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肚瀉的兒童多達70萬人,大部分死亡個案都在貧窮的非洲和南亞地區,是明顯保健醫療不公的副產品。
年殺70萬兒童殺手——肚屙
年輕醫生可能以為嬰兒腸胃炎不是那麼大不了。可是我那一代的兒科醫生,都經歷過腸胃炎肆虐香港的日子。我在伊利沙伯醫院實習時,那裏有整間都為患肚瀉的嬰兒而設的病房,我們謔稱為「屙房宮」。許多嬰兒因腸胃炎喪生,保住性命的不少都患上後遺症,包括長期腹瀉和營養不良。我還記得,在1980年代初,我負責贊育醫院新生兒科,育嬰室爆發腸胃炎疫症,最初本來只有一名嬰兒肚瀉,不旋踵便差不多整個育嬰室的嬰兒都受到波及;許多嬰兒很快便因脫水、細菌感染等需要深切治療,醫院只有4張病牀的新生兒深切治療部很快便人滿之患,育嬰室便變身成了臨時深切治療部,但醫護人手卻沒有增加,無可避免地,許多嬰兒因失救而失去性命,最少有20多名新生兒在此役喪生。
當年香港雖已「脫貧」,但政府投入給醫療的經費,仍處於「第三世界」的水平。到了10年後醫管局成立,政府投放於醫療的經費大幅增加,嬰兒肚瀉致死的個案已不復見。貧富決定保健醫療,誰謂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