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要中醫西醫一起溝通,總要找出雙方共識之處。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中西醫醫學平台(HKAIM/IJOP)憑藉過往經驗和向前策略,開展一系列課程,讓中醫西醫了解專病,由皮膚病患、中風、癌症等開始,務求業界明白中西醫合力的力量。第一個課程逾300人報名,中醫之外,更有不少西醫參加。我打頭陣介紹中西醫整體醫療的基礎法則,更將一些平常少談及有用的中西醫法則講解出來,希望大家思考及應用。
體質變化影響底子
中醫西醫共識之處,其中一個重點,是身體底子(body state)。身體各部分細緻體質變化情况、本體資源足或鞏固程度不足,都會影響身體底子。
以一架車做比擬,若只單純加大摩打馬力,則容易跣胎滑車,所以需要同時加闊車胎;但車胎太厚闊,又會吸着地面令轉彎不容易!調校好馬力、車胎後,可以高速行車飛快之時,又要有機件幫助敏銳觀察而隨時應變;總之各樣匹配才是好。如是當人老了,體質底子不同、反應也不同,凡事過猶不及。這些不論西醫中醫,認真也是有辦法看得出。
身體底子差,可比喻為窮人,家裏只有1萬元,朋友問他借1000元(10%),怎能借得出呢!若家裏有1億元,朋友問他借1000萬(10%)就相對從容。雖然同是10%,但反應不同了。身體也是一樣。
身體底子是窮是富,醫生可看得出,病人自己卻未必知道。底子差的病人眼睛凹下、顴骨下削,手指肉消陷,是可見的;會加上容易「發窮惡」脾氣差,容易憂愁。
多年前一個30歲病人,身體非常好,少見病患,但一次簡單發燒感冒,及後經常出蕁麻疹。因為體質變了,身體反應也變了,不單是免疫系統改變,神經系統或內分泌系統也會改變,需要調理才能復元。
不論西醫中醫,都要注意病人有沒有體質變化,自然找到醫療法則,有助恢復。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