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急促 心口翳悶 驚恐症發作 以為中風心臟病

文章日期:2022年04月18日

【明報專訊】台灣藝人周杰倫早前在社交平台發布手上「種豆」、似是接受靜脈注射的照片,寫道:「不知道是恐慌症(驚恐症)還是心臟引起呼吸、手麻,有醫師可以給我意見嗎?」幸經過醫生替他打針放鬆後,已沒有大礙。

正如周杰倫所言,驚恐症的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不少驚恐症患者病發時,心跳加快就懷疑是心臟問題,手腳麻痹便以為中風,腸胃不適當作腸胃病,結果向不同專科求診都找不到成因。精神科專科醫生指,驚恐症不是嚴重疾病,及早處理,很快就能解決問題。

突緊張恐懼 引發身體不適

驚恐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患者突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口翳悶,還可能伴有頭暈、頭痛、手震、極度焦慮等感覺。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指,驚恐來襲毫無徵兆,患者在不明原因下突然感到緊張、恐懼而觸動交感神經,產生壓力荷爾蒙,出現上述身體反應。心理上同時因為這些不適,感到更為緊張、恐懼,加劇身體不適,形成一個短期惡性循環。這股情緒短則數分鐘消散,亦可持續半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

避忌精神科 搵錯專科延誤病情

驚恐症和心臟病看似互不相干,但實際上不少驚恐症患者病發時,第一時間懷疑是心臟出問題,「最常見驚恐症患者的不是精神科醫生,而是急症科和心臟科醫生」。歐陽國樑表示,第一次驚恐發作後,向心臟科醫生求醫,做身體檢查都很合理,「但如果看了很多次醫生、做了很多次檢查,都找不到問題,便應該考慮其他可能,包括驚恐」。

除了心臟病,患者還會根據驚恐發作時的不同症狀,向不同專科求醫,「手腳麻痹當作中風,腸胃不適當作腸胃病,頭痛嚴重就誤以為是耳鼻喉問題」。結果,驚恐症患者通常會延誤就醫,「尤其在香港等亞洲區,大家仍很避忌向精神科求診,走投無路才會考慮」。

以他所接觸的患者,起碼受病情困擾2年才找到精神科,大部分病人看過很多醫生,普通科、心臟科、耳鼻喉科、中醫等,做了很多檢查,病情都未見改善。「病情拖長,病人很辛苦、絕望,甚至可能患上抑鬱症。」有病人向十幾個醫生求診後仍未能解決問題,自以為患上不治之症,絕望到考慮輕生。歐陽國樑強調,驚恐症不是嚴重疾病,及早處理很快就能解決。病人覺得恐懼,是因為擔心病發時的症狀,要處理驚恐症,最重要令到患者不再害怕病發,藥物是方法之一,讓病人覺得自己有方法控制整件事,病發都不怕,慢慢就不再恐懼。

別專注身體反應 緩慢深呼吸

恐慌來襲,他建議別專注在身體上的反應,要分散注意力。「呼吸急促、換氣過度不能有效呼吸,使血氧量下降,身體便會當成危險信號而產生驚恐。」因此發作時盡量緩慢地深呼吸,可緩解輕微的病情;但如果經常容易驚恐,建議隨身帶備醫生處方的鎮靜藥,發作時服用,可減低發作頻率。

驚恐症很常見,歐陽國樑的病人中有一半都是因焦慮驚恐而求診,女性患者比男性多,「面對壓力時,女性傾向焦慮,容易向外表達壓力;男性則傾向內斂,較多會變為抑鬱」。一般而言,壓力大、性格容易緊張的人較易患上驚恐症,尤其現代人愈來愈流行找「網絡醫生」,自行根據徵狀對號入座,「再嚇一嚇自己」,病情就更為嚴重。

壓力大易緊張高危 疫情易觸發

他又指疫情容易觸發驚恐症,如接種疫苗、新冠病毒等事物或令人驚恐,亦有人將它們渲染為很致命的問題,「有病人因很怕支針,接種疫苗後出現驚恐反應,誤以為是疫苗副作用。求診後開幾日藥,情緒平靜下來,就知道無關疫苗副作用」。

周潤發、李珊珊、余文樂等藝人都曾患驚恐症,是否藝人較高危?歐陽國樑指藝人工作不穩定,又要面對大壓力,或是原因之一,但他認為比起其他情緒病,「驚恐症屬於一些旁人較易理解、不易誤會的疾病,藝人通常肯承認的機率較高」。不過他強調驚恐症無關職業。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