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願返學怕見人 說話口窒窒 長期閉關現社交退縮

文章日期:2022年09月12日

【明報專訊】莘莘學子重返校園開展新學年,疫情持續近3年,學生徘徊在停課、長假、網課多時,與老師、同學相聚時間變得奢侈,社交活動大減。有機構調查發現六成中學生疫下社交意欲下降,害怕面對面溝通,憂慮出現「社交退縮」(social withdrawal)。

專家指,不單青少年有社交退縮,精神病患、獨居長者都是高危一族,置之不理恐演變成情緒病甚或社交恐懼症。

疫情下各種防疫、社交距離措施,影響青少年校園及社交生活。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組(下稱路德會)社工吳巧華留意到,第五波疫情後,平時接觸開的學生社交能力倒退、自信心下降,嚴重者甚至連語言能力亦出現問題。「有一個中三同學說話『窒吓窒吓』,咬字含糊不清,無法組織句子表達自己,跟我說『好似講唔到嘢』,因為他留在家中太長時間,家人間不太多溝通,沒有人和他說話。」她說這名學生本身很健談,但疫情重返校園變得無自信,質疑自己的說話能力,甚至復課出門口上學見到很多人、乘車都感到害怕,與同學相處又會緊張、焦慮,擔心自己的言行舉止會否得罪人,「與之前我認識的他有很大分別」。

處理不當 變社交恐懼症

吳巧華指,青少年踏入發展階段,理應渴望接觸同輩,對不同活動產生興趣,從中建立自我認同和累積各種生活經驗,為成年獨立自主的階段作準備;但防疫措施令他們失去各種社交活動,康體設施不開放,又不能到訪同學的家,只能留在家中。「在家中,毋須太注意自己的肢體動作、表情管理、說話技巧等,如何表達到自己意思之餘又能讓人舒服。」這些社交和溝通能力是需要練習,但「這些訓練暫停,再出來見人,就會不知怎樣開始(社交)」。

她亦留意到部分疫前很活潑外向的青少年,疫情下社交意欲漸漸減退,不參加活動,或已出現社交退縮,「一些本身自信心偏低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已經見到『匿得好埋』,以前還會與相熟、可信任的人有一定社交,但聽家人說,第五波疫情的長假期間,他們真的只躲在牀上,即使之前訓練到他們回覆信息,現在都不應機,老師亦反映過擔心某些學生新學年不會上學」。社交退縮處理得不好,增隱蔽風險之餘,還可能演變成焦慮、驚恐、社交恐懼等病症。

「社交退縮是一個現象、行為模式。」臨牀心理學家梁重皿指,當事人的社交意欲減少,與外界接觸的頻率和程度減低。「社交退縮不是精神疾病,但不同的精神疾病有可能出現社交退縮徵狀,包括焦慮症、抑鬱症。」很多不同的原因導致社交退縮,如疫情下沒有社交,習慣了留在家中,不想外出,愈來愈沒有社交刺激(social stimulation),繼而也不習慣社交;其他原因如精神健康問題、因自卑或失業覺得羞恥不想見人,又或居住地方很偏遠,身邊沒有支援網絡而感到孤立。她解釋,當人缺乏社交互動,會失去被支援、明白的正面感覺,會愈來愈退縮,情緒也會變差。

上學遲到不想外出 家長要留神

「任何年齡層都會出現社交退縮。」梁重皿表示,精神病患者、缺乏支援網絡的人會有較高風險,例如獨居長者,「他們社交支援網絡很弱,疫情下根本見不到任何人,又不懂得使用社交媒體和軟件,失去社交渠道」。社交退縮的特徵有:

1. 逐漸失去參加任何活動的興趣,連平日喜歡的活動都提不起勁

2. 盡量減少與其他人接觸

3. 感到很孤單、焦慮、抑鬱、煩躁

4. 與人相處出現問題,如擔心被別人拒絕等

梁重皿強調,在疫情的大環境下出現社交退縮乃正常現象,輕微情况問題不大,毋須過分憂慮,但要多關心高風險一族,尤其本身患有抑鬱或焦慮症的個案,「在疫情下減少外出,更加『收埋自己』;當要正常上學或上班病情就變 得嚴重」。如果社交退縮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需要求助。

「青少年可能都不為意自己有社交退縮。」吳巧華建議學生可以寫下近日做過的事情,看看留家時間會否多於外出,或是否有人邀約卻沒意欲赴約;有需要可向教師、社工求助。而家人亦可留意孩子放假期間是否只在家打機,即使康體設施已開放也不外出,開始上學遲到、不願上學,若發現情况與疫情前不同,並且與性格無關,有疑慮應及早跟班主任或社工透露,商討應對方法。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臨牀心理學家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青少年服務中心 抑鬱症 焦慮症 社交恐懼症 情緒病 社交退縮 社交 開學 疫情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