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211):藝高人膽大?

文章日期:2022年09月12日

【明報專訊】上星期我應邀出席研究一宗醫療事故。案件中一名80多歲老伯接受定期身體檢查,他選擇了全身電腦掃描偵測早期癌症,結果顯示內臟有一個陰影,形態似是早期的癌症。老伯雖然年事已高,但素來身體無恙,近來也沒有感到任何不適,血液化驗報告也大致正常,就是說沒有膽管閉塞或肝腎功能衰竭的迹象。

其後一名外科醫生主張他動手術,並提出以先進的機械臂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可惜手術出現併發症,接駁口出現滲漏,幾星期後老伯最終因感染離世。

當日席上還有多名資深專家,有人質疑這名外科醫生對於操作這種先進機械人手術的經驗;但亦有專家指出,即使由經驗豐富的大國手操刀,這類複雜的微創手術風險也不容忽視,尤其是老人家及長期病者的抵禦能力低,很容易出現骨牌效應,一發不可收拾。

我相信問題十分複雜,關鍵不止於醫生的經驗。首先,為什麼這個老人家以全身電腦掃描作為癌症篩查?隨着醫療科技一日千里,精準的儀器或可以偵測早期腫瘤,但有多少證據指出這種檢測方法可以延年益壽?假若他只接受定期觀察,結果又是否比動手術更差呢?

不認同把困難決定推給病人

其次是醫生如何與病人溝通有關手術的風險。什麼是風險?我覺得單靠死板的數據或機會率沒有多大意義,假若死亡率是千分之一,這數字是高抑或低實屬見仁見智。醫生可以保證他的病人不是第1000個嗎?作為盡責的醫生,我們應要小心評估每個病人的風險,然後與病人商討究竟某項入侵性檢查或手術對當事人的益處是否遠超過它的風險。如果以上的答案是明確的,我會鼓勵病人接受治療,否則我會勸阻當事人不應冒不必要或不能承受的風險。如果益處與風險參半,難以作出清晰決定,那麼我便會自問:「假若病人是我的至親,我會如何選擇?」然後坦白告訴病人我的想法。

我不認同把困難的決定推卸給病人及親屬,他們沒有醫學常識及臨牀經驗,怎可能作出合適的決定?經常聽到病人轉述醫生的一些慣常說法:「……已經把所有可能告訴你,我不能夠幫你選擇,你自己決定吧!」其實病人簽了同意書並非代表醫生免責,有承擔的醫生才會受病人尊重和信任的。

當然,醫生沒有水晶球,我們不能夠預知結果,總有可能發生事與願違的不幸情况,但是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若凡事以病人利益作唯一考慮,建立互信關係,絕大部分病人及親屬並不會因出了事故便無理取鬧。

是的,做個好醫生真的不容易。我覺得「精湛醫術」不等同「藝高人膽大」,後者比較適用於高空踩鋼線,因為掉下來的是自己而不是病人。「仁心仁術」不只是開業賀詞,而是凡事為病人着想的行醫態度。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健康]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