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215):不一樣的遭遇

文章日期:2022年10月31日

【明報專訊】隨着社交距離政策放寬,我們一班中學老同學終於可以敘舊。可能我是醫生,每次見面的話題總離不開醫療。席上兩個老同學分享他們陪伴親人覆診的經歷,在同一樣的醫療制度下,但卻有不一樣的遭遇。

多年來,我這兩個同學都定期陪伴年紀老邁的父母到醫管局轄下的專科診所覆診。阿強(化名)的媽媽患有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壓,每天要吞10多粒藥丸,而每次覆診前都需要驗血和驗尿。加上強媽的記憶力差,經常弄錯藥丸,照顧她的確不容易。

上個月阿強又陪伴強媽覆診,一如既往,每次都遇上不同醫生。由於強媽的糖尿指數欠佳,醫生翻查她的舊紀錄後皺皺眉頭,便改了她好幾種藥物,並強調這些藥物需要一段時間調整分量。阿強聽後感到擔心,便問:「醫生,你可否往後一段日子跟進我媽媽的情况嗎?我擔心不同醫生會有不同做法,她的記憶力又不好,容易出錯。」

那名醫生卻冷冷地回應:「公立醫院沒有提供你要求的專人服務,所有病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夠優待你的媽媽。」阿強嘗試請他考慮強媽的特別情况,但那醫生竟然說:「如果每個病人都認為自己的情况最複雜,那麼我是否需要為所有病人提供特別照顧?」

說到這裏阿強十分慨嘆,便對我們說:「如果我有本事的話,便帶阿媽到私家醫院,以後再不用受此冤屈氣!」我邊聽邊冒汗,只盼這名醫生不是我的學生!

專業操守凌駕個人情緒

另一個同學阿國(化名)卻有不一樣的遭遇。他也經常陪伴國媽媽覆診,有一次阿國也向一名年輕醫生提出類似阿強的要求,但這醫生卻懂得病人及家屬心理,便和顏悅色地回答:「我很明白你們的擔心,亦會盡量親自為婆婆跟進。只是的確有很多病人,我亦不敢承諾什麼,但我已經在紀錄上註明你們的要求,我盡力而為吧!」

阿國對我們這班老同學說:「這名醫生仔真好!雖然我媽媽只是每2至3次覆診才能再遇上他,但我們已心滿意足了,正所謂互相體諒嘛!」

我們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經常以「繁忙」為理由去辯解為何我們難以令病人及家屬感覺得到悉心的照顧。但從以上兩個例子看來,重視病人的感受未必一定需要花上很多時間。同樣是工作壓力大,同樣是只有幾分鐘,其實我們絕對可以選擇給病人怎樣的感受。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要給予什麼感覺完全掌握在我們的心。當然,醫生也是人,我們也有情緒,但是「專業精神」就是要懂得把專業操守凌駕個人情緒之上。我也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究竟要「以身作則」抑或做「反面教材」,我們對年輕一代的醫生實在影響深遠,值得我們每名行醫者深思。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家亮(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健康]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