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康器械+資訊科技 撐全癱患者站起來

文章日期:2022年10月31日

【明報專訊】受疾病影響而改變人生的患者,復康路都是艱巨而漫長。頸部受到重擊致脊髓神經受損,便有可能導致四肢癱瘓。對全癱人士來說,復康過程比嬰孩學步更難,康復治療挑戰重重,身與心重新站起來,是重要的一步。

對因意外致脊髓受損的倖存者來說,天花板可能是手術蘇醒後的第一個畫面,更可能是未來日子裏,大部分時間面對的「景色」。缺乏肢體活動,肌肉會萎縮,關節亦會變形,心肺功能也隨之減弱。脊髓損傷除了令肢體失去活動能力,亦影響大小便功能。靠輪椅代步,視線長期處於低人一截的水平,容易造成情緒低落,影響復康成效。

站立踏步 強心肺助排便

全癱人士復康過程比嬰孩學步更難。他們先要增強肌肉力量及協調度,重新學習運用現有能力,去控制成年軀體在牀上移動,然後是能夠穩定地坐着及掌握體位轉移的技巧。站立是癱瘓患者復康過程的重要里程碑——讓久坐屈曲的下肢得到伸展,令患者視線離開天花板,同時透過骨骼承重及肌肉發力維持站姿,以避免肌肉及骨質流失。後續訓練如站起坐下、重心轉移及重複踏步等,能強化心肺功能,亦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排便。

訓練過程雖有企架及減重裝置輔助,但都要人力攙扶,需要額外人手協助及蹲下身去誘發患者下肢活動。在醫患安全前提下,一般只能讓患者完成有限的步行距離。

外骨骼機械腳的引入,省卻了治療時用手觸去誘發患者活動的工序。外骨骼支架提供安全支撐,減低人力需求之餘,亦讓治療師專注患者表現。機械腳容許患者雙腳着地重新學步,是科技上的一大突破。

機械腳設感應器 治療師實時回饋

患者只需集中精力改善指定步態項目,餘下步行動作則交由機械裝置去完成。機械腳內置多個感應器,能給患者及治療師實時客觀回饋,有助雙方協作配合,實現了全癱患者可以盡早嘗試眼望前方踏步,視線水平跟成年人一致的體驗,此舉讓患者身與心都站起來。

相對傳統方式,機械腳治療只需一名經認證的治療師,按患者情况加添一名助手,就能在相同時段內完成以倍計增長的步行距離。損傷程度較嚴重的患者,即使無法達至獨立走動,機械腳治療亦可改善步行時雙腳承重和重心轉移的能力,以及促進排便,有助提高患者個人自理參與度,減輕照顧者負擔。但礙於目前科技水平所限,患有骨質疏鬆、嚴重痙攣或關節攣縮,以及高位頸椎脊髓損傷人士,仍未能受惠於機械腳復康治療。

雲端操作技術 處方家居運動視頻

然而,科技在復康上的應用,並不囿於機械及電子裝置,資訊科技亦佔重要一席。港大醫學院建立了網上教育平台,透過視頻傳授脊髓損傷的醫療知識及照護技巧,為業界同工、患者及其照顧者充權,提升社區照顧的質素。

物理治療師亦可運用雲端操作技術,處方家居運動視頻,發放到患者的行動裝置,讓全癱人士按示範短片做處方運動。疫情期間,可提供在家遠程康復。科技新突破,能為全癱病人帶來一點新希望,但最終都靠患者積極參與,才是復康路上最重要的一步。

編輯:朱建勳

文:孔志強、黃源宏(香港物理治療學會社區復康及基層醫療工作組、物理治療師)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