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字韌帶重建 復康期隨時1年

文章日期:2023年01月09日

【明報專訊】男團MIRROR成員姜濤因扭傷右膝接受手術逾月,出席電台頒獎禮時雖然已經能夠到處走動、跪地演唱,但事後亦表示「跪完就腳痛,現時仍未可以跳舞」。

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患者最少需要4個月復康訓練;如需要左右跳躍運動,復康訓練時間更長至9至12個月,待膝部力量恢復至九成,才能回復日常運動。

最常見的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是自身移植,用後腿肌腱(膕旁腱)作一條新的前十字韌帶,將之移植及固定到股骨和脛骨之上。移植膕旁腱後,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呢?

術後12周 新韌帶結構才穩固

術後首4星期,膕旁腱(新前十字韌帶)內的細胞會慢慢被身體分解,由膠原蛋白組成的結構依然穩固,但隨着細胞慢慢被分解,穩固程度會下降。

術後4至12星期,隨着細胞慢慢被分解,新前十字韌帶所能承受的拉力在這段時期是最低。然而,這個過程會刺激新細胞的增長,讓新的韌帶由一條肌腱成長為一條韌帶。

12星期後,新韌帶的結構才會慢慢地回復穩固,但要歷時約9個月後,新韌帶才與未受傷的前十字韌帶相若。

度身復康訓練分4階段

術後復康訓練會根據病人情况而設計,例如:發炎程度、肌肉力量、訓練時動作是否正確等。一般情况下,主要分為4個階段。

第1階段:控發炎 增膝部活動幅度

這階段通常維持2至4星期,此時的首要目標是:控制發炎(紅、腫、熱、痛)程度,增加膝部活動幅度,維持股四頭肌力量及重新學習正確步姿。

透過冷凍療法、電療及針灸等,有助控制發炎。增加膝部活動幅度訓練包括屈膝運動(圖A)和踩坐地單車。

要維持股四頭肌的力量,則可以透過電療刺激肌肉收縮,配合運動,如:壓直膝關節、仰臥直膝抬腿(圖B)等。

另外,前十字韌帶受傷後,脛骨向前移動的幅度會增加,膝關節變得不穩固。術後步姿亦可能因痛楚、膝部活動限制及肌肉無力而有所遷就。患者通常會透過以下不良方式來穩定膝關節:

.減少股四頭肌發力(quadriceps avoidance),並增加膕繩肌的參與度(hamstring hyperactivity),以減少脛骨向前移動的幅度,導致在支撐期時,增加膝關節屈曲程度

.股四頭肌和膕繩肌同時間收縮

(quadriceps and hamstring co-contraction)

.減少使用腓腸肌的力量,以減少脛骨向前移動的幅度

若不加理會,步姿長期錯誤,會引致其他身體部位受傷,甚至增加前十字韌帶再次受傷的風險。因此,需要在術後復康訓練中重新學習正確步姿。當發炎徵狀消退、膝關節可以壓直和步姿回復正常的時候,便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第2階段:膝關節活動

約在術後4至12星期,此階段着重於訓練膝關節的活動幅度、正確動作、本體感覺和肌肉力量。膝關節可透過訓練慢慢回復至正常的幅度。

術後約6至8星期,患者可以開始拉筋,亦可以練習深蹲(膝關節屈曲至70度)、弓步(膝關節屈曲至70度)等輕量功能性運動。要注意,做這些功能性運動時,腳踝、膝關節與髖關節要呈直線,膝關節避免內旋或外翻。正確訓練動作有助預防再次受傷。

本體感覺是一種對自身肌肉活動或對動作所產生的感覺,可以透過訓練平衡力和對着鏡子訓練功能性運動而學習。本體感覺良好的患者即使不對着鏡子,亦會知道訓練時膝關節的正確位置。當動作正確無誤,患者便可以放心加強訓練強度(增加膝關節屈曲程度、負載重量和動作種類),以改善肌肉力量。

除了訓練股四頭肌之外,亦不要忘記膕繩肌。術後約6個星期,可以開始訓練膕繩肌(圖C)。在這階段後期(術後約8至12星期),患者可以開始入健身房做簡單負重訓練,如坐式蹬腿(圖D)和坐式雙腿彎舉(圖E)。有效地控制膝關節和膝部力量恢復至八成,是進入下一個階段的關鍵。

第3階段:肌肉力量

這階段是由術後3個月至回到日常運動,着重肌肉力量和功能性訓練。患者參與的運動項目若需要左右跳躍,如:籃球、足球的話,則需要較長時間恢復(約9至12個月)。若運動項目不需要左右變換,如:跑步,恢復時間則較短(4至6個月)。這階段訓練需根據相關運動而設計,訓練包括爆發力、肌耐力、敏捷度、平衡力等。當膝部力量恢復至九成並通過一系列功能性測試,便可以慢慢回復至日常運動水平。

第4階段:預防再次受傷

最後一個階段,主要是預防再次受傷。均衡地強化腿部肌肉(股四頭肌和膕繩肌)有助減低再次受傷風險,避免側重一方訓練。另外,適當熱身亦有助預防受傷。盡量避免突然增加運動量,以致身體未能承受過量的負擔而受傷。

若有任何疑問,應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查詢。

文:許培權(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