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菠蘿蓋」脫骱是常見的運動創傷,傷者多形容為「扭親『膝頭哥』」。近年熱門運動跳彈牀,便是其中一種容易引致菠蘿蓋脫位的運動。首次脫位後,有15%至50%機率會再脫位;脫位兩次後,復脫機率幾近100%。如果反覆脫骱又不處理,會加快膝關節老化,引致長期膝痛。
提及脫骱,大家對肩膊脫骱、肩膊慣性脫骱可能略有所聞,尤其有看過張家輝主演的電影《激戰》的話,大概就知道是什麼一回事。但原來除了肩膊脫骱,俗稱「菠蘿蓋」的髕骨(patella)出現脫骱或慣性脫骱,也是常見的運動創傷。傷者通常都知道自己已經脫骱,會跟醫生說:「扭親『膝頭哥』,膝頭好像移位了」。
膝關節正前方凹陷 疼痛腫脹
什麼是「菠蘿蓋」脫骱?醫學上稱為髕骨不穩(patellar instability),通常又分為創傷性髕骨脫位(patellar dislocation)和慢性髕骨半脫位(patellar subluxation)。病人出現第一次脫位後,較易出現第二次脫位,重複脫位會令到髕骨關節不穩,經常出現半脫位的情况。
要了解髕骨脫位,首先要認識髕股關節結構。髕骨位於膝關節正前方,骨頭呈三角形。髕骨和後面的股骨構成一個關節面,稱為髕股關節(見右圖)。髕骨上方連接股四頭肌下方是髕骨肌腱,再接連脛骨。
當膝關節屈曲伸直時,股四頭肌帶動髕骨,髕骨在股骨凹槽上下滑動,再帶動脛骨提起。髕骨形狀與股骨凹槽形狀極為脗合,一凹一凸,幫助髕骨在關節滑動時不會脫位。一般股四頭肌的外側肌力比內側大,因此股骨凹槽外壁比內壁高,防止脫位。髕骨左右有髕內側及髕外側支持韌帶,進一步協助穩固髕骨。
當膝蓋扭傷時,強健的外側四頭肌會把髕骨拉離股骨凹槽,導致髕骨向外側脫位。當「菠蘿蓋」脫骱,傷者會嚴重膝痛,腫脹,不能活動膝關節,膝關節正前方會凹陷。「菠蘿蓋」脫骱一般很容易復位,有時一脫出去,會自動復位。
兩次脫位 復脫機率近100%
以下人士較容易出現髕骨脫骱:
‧女士
‧肥胖
‧先天韌帶鬆弛
‧股骨或脛骨旋轉角度異常
‧X形腳
‧先天股骨凹槽發育不良過淺
‧大腿肌肉內外不平衡
當髕股關節首次脫位後,有15%至50%機率發生第二次脫位;如果發生了兩次脫位,復脫機率幾近100%。因為當髕骨出現了兩次以上脫位,內側支持韌帶會受傷鬆弛,打破內外側拉力的平衡,令「菠蘿蓋」難以穩定在股骨凹槽,導致重複脫位。
如有上述高危因素,會較容易出現重複脫位或慣性脫位。患者會感到「菠蘿蓋」十分不穩定,即使簡單轉向動作,也有可能引致脫位。如果不斷重複脫骱而不處理,髕股關節軟骨組織會反覆受創,加快膝關節老化,引致長期膝痛。
手術重建內側髕股韌帶
患者首次創傷性脫位,經復位後,會安排X光或磁力共振檢查,確定關節復位進度,並檢查有沒有因關節脫位撞擊引致的碎骨。若有碎骨於關節內,需要透過關節鏡移除。如果關節內沒有碎骨及復位理想,一般會採取保守治療,佩戴護膝2至4星期,其間透過冷敷幫助消腫,之後以物理治療強化內側四頭肌肌力,增強內外側平衡。
若出現第二次髕骨脫位,由於再脫位機率十分高,因此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方法要視乎患者有沒有重複脫位的高危因素,例如股凹槽過淺,股骨或脛骨旋轉角度異常等先天問題存在。如果沒有,患者可以接受內側髕股韌帶重建手術,以平衡髕骨內外側軟組織。
手術方法是透過膝關節內視鏡,放鬆髕骨外側支持韌帶,減少髕骨向外拉力;再取出自身半腱肌腱(semi-tendinosus tendon)用作內側髕股韌帶假體,把肌腱連接於髕骨內側,再在股骨鑽一條骨隧道,把肌腱另一端用螺絲鎖緊於隧道內,藉此代替內側髕股韌帶,加強內側拉力。術後需要物理治療康復訓練。研究顯示九成病人術後能重投運動,效果理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嚴永藝(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