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影視串流平台近期一部熱播美劇《齮齕人生》(BEEF),以一宗「路怒」(road rage)事件開始,男女主角將生活上各種壓抑宣泄在一次路上的行車爭執,兩人互不相讓,瘋狂駕駛;繼而千方百計向對方報復,引致慘劇發生。
路怒,又稱路怒症,在西方國家是常用詞彙,香港則較少用,用來形容開車時出現的急躁行為,常被歸入為「危險駕駛」的一種。路怒,是否病態?
2018年2月10日,釀成19死的大埔公路九巴車禍,肇事車長被指遭乘客責罵脫班後,因深深不忿而超速駕駛,終釀成慘劇。法庭最終判決19項誤殺、危險駕駛導致他人身體嚴重傷害罪成,判囚14年。法官判刑時斥車長受情緒支配,利用巴士作為「武器」,旨在報復乘客責罵,奪去多名乘客性命。
不滿被cut線 叫囂危駕反擊
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指,路怒是一種在處理情緒能力上出現的問題,「當有人cut線,或別人開車不好,便會覺得被冒犯,跟着作出一些反擊或攻擊行為,如大叫、講粗口、做不文手勢;甚至是侵略的駕駛行為,如追尾或在對方前面時急停,去冒犯或攻擊對方,可釀成交通意外」。
在醫學上未定為病症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表示,路怒未在醫學上定為一種病症,但可以是精神問題引發的一種情緒狀况。他引述《精神醫學》一份文獻指出,路怒可由3類原因引發,包括環境、心理及本身精神問題。環境方面,如駕駛者很趕時間卻遇上塞車,便很易出現路怒情緒;心理因素方面,則可能是一些生活壓力的壓抑,或自身近期發生了一些不愉快事件,將憤怒轉移在開車時發泄出來;另外司機飲了酒或濫藥,也可引致路怒行為。
腦傷後遺 難控制暴力衝動
至於本身精神問題,黃續說,研究指出部分路怒者有「間歇性暴怒症」(IED,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這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破壞、衝動控制及行為障礙的其中一種疾病,即難以控制一些暴力衝動,會重複爆發出來,包括肢體或言語上。引發病人發作的可能只是一件小事,卻演變成嚴重的暴力後果;病人並非有計劃地去作出暴力行為,亦並非為了任何回報,可說是隨機,但往往會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甚至招致法律後果。間歇性暴怒症患者可能本身腦分泌出現異常,或曾因創傷致腦部受損的後遺症。
何浩賢補充,由於路怒並沒有正式列為一種疾病,故難以統計有多少司機有這問題。不過外國有調查指,約八成人曾遇過有路怒情緒的司機,可見情况普遍。
遇路怒者 退讓避衝突
香港人多車多,道路狹窄又繁忙;加上生活壓力大,會否常常出現路怒司機?黃宗顯指自己日常都有開車,曾遇過一次路怒司機。他回憶說,有一晚在新界一條馬路以正常速度駕駛,其後發現一輛車緊貼尾隨,該車開着強勁音樂,司機又不時大聲叫囂,不停閃高燈;不久後突然切線爬頭開到前面,但又沒有加速離去,而是試圖阻擋着他。黃指該司機明顯有挑釁行為,具路怒特徵。除了這類司機之外,還有人喜歡故意「騷擾」掛着學牌或考牌的「馬路新人」,也很大可能有路怒問題。
如何處理路怒?黃宗顯指出,如自認為可能有路怒問題,就要先了解自身狀况,如當日情緒欠佳就不應開車,飲酒或服藥濫藥就更加不可違法駕駛。另外如預計當天行經的路段會大塞車,不如選擇改道。他又建議正接受治療的衝動控制障礙患者不要開車,如患者拒絕,「我會同病人家屬講叫病人唔好揸車」。至於一般駕駛者則可保持同理心,遇上路怒者,對方可能正經歷不好的事情,又或有其他病症問題,對罵只會令衝突升級,退讓則可避免衝突發生。
放鬆練習 處理「病根」
何浩賢則表示,在處理路怒問題的求助個案時,會幫助對方先做放鬆練習,如深呼吸、放鬆肌肉等,但如當事人本身或因患躁鬱、抑鬱,或間歇性暴怒症,則可能要用處方藥物對付「病根」。亦有些人本身性格對很多事物容易不滿或衝動,他們或因過去一些創傷導致,這便要尋求心理學家輔導,對症下藥。
■路怒成因、特徵及處理
成因
環境:
塞車、趕時間
情緒問題:
生活壓力大、剛與人爭吵、近期情緒欠佳
精神病科問題:
•間歇性暴怒症患者,難以控制暴力衝動、重複爆發
•躁鬱、抑鬱症患者
•腦分泌異常或腦部曾受創
特徵
當在道路上有人切線或開車開得不好,會覺得受到冒犯,繼而作出反擊或攻擊行為,如大叫、講粗口、做不文手勢、響號,甚至尾隨對方或在對方前面時急停,以冒犯或攻擊對方
處理方法
•避免使用塞車道路;預留充裕的駕駛時間,減少因趕時間而急躁
•心情欠佳、疲倦時不應開車
•放鬆練習,如深呼吸及放鬆肌肉
•間歇性暴怒症患者,可尋求精神科幫助,必要時接受藥物治療
•因過往經歷創傷,引致容易衝動或不滿,可尋求心理學家輔導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何浩賢
文:楊玉珠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