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去年底,本港完成首宗來自內地的器官移植手術,為患急性心衰竭女嬰芷希移植心臟。近期兩地就設立恆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討論得如火如荼。
不過,不少人對內地器官來源、跨境捐贈執行細節等有不少疑慮。本港器官輪候名冊長期大排長龍,若兩地建立器官移植互助機制,本地病人成功配對的機率會否改變?哪類病人最有可能受惠?
腎臟移植平均輪候56.8個月
根據醫管局截至今年3月底數據,本港有逾2900人正輪候器官移植,當中以輪候腎臟移植人數最多。據醫管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有2451名病人輪候移植腎臟,但去年僅得45個遺體及11個活體腎臟捐出,近5年來最少,病人平均輪候時間為56.8個月。
「為何要跨境器官移植?願意捐器官的人數少,全世界都是這樣,而且輪候隊伍當中,有些病人尤其難覓得合適器官。」香港器官移植基金會創會主席、腎病科專科醫生何繼良表示,有3類病人較難配對合適器官,透過器官移植互助機制,希望可縮短他們的等候時間。
單一地區捐贈 配對成功率較低
兒童:器官移植需配對受贈者與捐贈者的血型、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HLA)、器官大小等,以提升移植後存活率;而對於兒童患者而言,「成人捐贈的器官,就算血型、組織抗原脗合,但(器官)太大,也不適合小朋友」。
高HLA抗體、移植排斥風險較高的人:移植前,病人必須接受HLA檢測,如果受贈者與捐贈者的HLA脗合度愈高,移植器官後出現排斥反應的機率就愈低。但一些曾多次輸血、懷孕或接受過器官移植的病人,他們體內或有較高的HLA抗體,較容易對捐贈者器官出現排斥反應,因而在配對器官時難度較高。
病情危急病人:如果沒有器官移植就會很快死亡,例如是急性心衰竭或急性肝衰竭患者。
以肝臟為例,港大外科臨牀教授、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總監陳智仁指,醫學上沒有一種有效外置機器可以維持肝臟功能,肝衰竭病人只得換肝一條路。當乙型肝炎患者面臨急性肝衰竭,有的可能危急到只剩下1星期黃金治療時間,「若錯過了,出現自身器官衰竭或感染,移植成功率大大降低」。而肝癌患者病情亦會隨時惡化,導致不符合肝臟移植資格,最終被剔除出輪候名單。所以對這些患者而言,器官移植是刻不容緩。
何繼良指,「受制於單一地區的人捐贈器官,配對成功機率就會低很多;如果能夠增加pool size,愈多地方加入這個pool,pool size愈大,能夠配對這些特別需求(的器官)就會愈多」。
香港曾兩次捐肝給台灣
香港器官輪候名冊大排長龍,會有多出器官捐予內地嗎?翻查資料,過去香港曾試過將器官捐贈予其他地區,何繼良舉例指,「(2010年)香港瑪嘉烈醫院有個AB血型的肝,因只可以給AB血型的人,香港沒有人適合,那時捐予台灣高雄長庾紀念醫院」;另一次發生在2016年,同樣是將AB血型的肝臟捐予高雄長庾紀念醫院。而在1999年,本港亦曾接受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捐贈的肝臟,拯救一名的士司機。
何繼良表示,因現時未有正式機制讓香港與境外醫療機構分享遺體捐贈器官,每次出現有關個案,都需由人體器官移植委員會按情况審批,比如個案有無牽涉器官買賣。每次召集委員開會、安排運輸、處理器官過境等都需一定時間,「器官移植有黃金時間,肝、肺、心等不可以等太久,如果有恆常機制,所有程序很清晰,就可以盡快安排」。
器官有「保用期」 或局限華南
陳智仁表示,器官有「保用限期」,從捐贈者體內取出器官後,需要經過一系列程序及運輸,很容易超過保用限期,如從偏遠地區運送來的器官,質素可能已經變差,移植後或無法運作。以肝臟為例,從離開人體,即是將血液供應切斷那一刻,肝臟就處於缺血狀態,肝細胞開始受損,最多只能存活6小時,「超過6小時,肝細胞受損程度太嚴重,就算重新供血,肝細胞有可能未能恢復,未必百分百改善肝功能」。基於以上情况考慮,器官交換局限於大灣區或華南地區比較實際可行。
何繼良則認為,整個機制最困難是獲得市民理解和支持,他建議,要清晰制訂器官分配制度,如計分方法、執行方法等,並增加透明度,加入不同界別人士監察;除了醫生和移植相關組織,還可包括非政府組織和獨立人士如律師、專業人士等,「整個制度涵蓋不同界別的人,就不會出現黑市運作,可減少市民的擔心」。
文:張淑媚、陳真紀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