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0月是國際乳癌關注月。乳癌由1994年起成為香港女性頭號癌症。2020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顯示,平均約每14名婦女便有1人患上乳癌。新症人數不斷上升,而且患者有年輕化趨勢,醫生治療乳癌,同時要兼顧病人心理需要。 早期乳癌的徹底根治方法是切除手術,切除乳房對病人外觀和心理構成影響,病人除了考慮乳房重建手術外,亦可透過乳頭紋身,讓重建後的乳房外觀更佳,減低心理影響。
過去30年乳癌本地確診數字上升逾3倍。衛生署數據顯示,1990年新症數目為1097宗,而2020年錄得女性乳癌新症共4956宗,佔本港女性癌症新症總數28.4%;而約半數乳癌新症發生在40至59歲女性身上。
香港確診年齡中位數低於美澳
雖然年齡愈大,患乳癌風險愈高,但外科專科醫生洪家偉指出,近年乳癌有年輕化趨勢,不少是40歲以下患者。香港乳癌基金會資料顯示,香港患者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8歲,相比美國患者年齡中位數62歲、澳洲60歲,香港患者相對年輕。
及早發現及治療對病人生存率至為重要。數據顯示,整體患者5年存活率為84%。第一期乳癌病人5年存活率達99.3%,第二期約94.6%,第三期約76.2%,而第四期患者存活率約30%。因此,醫生除了要照顧病人的病况,更要照顧她們面對外觀改變的需要;尤其是年紀較輕的女性,面對手術後的身心變化掙扎更大。
洪家偉指出,要徹底根治乳癌,尤其在1至3期階段,手術切除腫瘤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病人年紀愈小,面對外觀改變,都會有一定要求,希望能盡量保留乳房。因此,手術難度會較以往提升,考慮和要兼顧的方面亦較多。」
多發性、較大腫瘤 或需全乳切除
切除手術主要有兩大類:
‧全乳切除:把整個乳房連同腫瘤和乳頭一併切除。手術後病人胸口變平,並留下一道長疤痕。對某些病人而言,因嚴重影響外觀,不容易接受。
‧局部切除:只把腫瘤及周邊組織切除,盡量保留沒被癌細胞入侵的組織。此方法適合單一和細小腫瘤,由於切除範圍較小,對外觀影響不會太大。
但若腫瘤相對較大,或屬多發性(多於一個位置出現腫瘤),需要切除的範圍相對較大,局部切除手術或會造成嚴重變形,同樣影響外觀;此時,全乳切除和重建手術便是比較合適的治療方案。
植入自身組織 感染風險較小
需要全乳切除的病人可考慮接受乳房重建手術,重建手術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用植入物如特製鹽水袋,使兩邊乳房外觀平均自然。洪家偉指出,這做法相對簡單,可用切除手術的同一傷口植入。但植入物屬外來物,有可能引起發炎感染,或出現破損、移位等情况。植入物一般可保持約10年,便要做修正手術更換。
第二類重建方法是利用病人自身組織作填充物,如腹部肌肉和軟組織或背脊肌肉。洪解釋:「自身組織轉移,會多一道額外傷口。像用腹部組織,會在腹部切除肌肉,傷口相對較大,手術和復元時間亦較長。用自身組織作為植入物,耐用程度高很多,出現發炎和感染、移位和破損的風險亦較小。需要做修補手術的機率相對較低。」
洪提醒,乳房重建始終是非必要的手術,任何手術都有風險,病人需要考慮自己的接受程度,了解手術好處和壞處、短期和長期風險等,再與醫生討論達到共識,揀選一個最適合方案。
另外,洪指出,以往做乳癌切除手術時,或需要把乳暈和乳頭切除,以防當中有小部分乳腺組織,會增加復發風險。不過,經過多年研究顯示,乳暈底部雖有小量乳腺組織,但引致乳癌復發的機率低。只要腫瘤不涉及乳暈和乳頭,醫生會盡量保留,以保手術前外觀。
但若手術需要切除乳暈和乳頭,有病人除接受乳房手術重建外形外,也會考慮以紋身方法「重建」乳頭(見「知多啲」)。
文:馮淑玲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