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滿不會發病?多社交改善病情? 打破「想當然」 抑鬱可癒

文章日期:2024年04月01日

【明報專訊】捱過3年疫情,迎來經濟下滑,樓股皆跌。臨牀所見,抑鬱症個案有增加迹象。上周又發生一宗悲劇,據報患有抑鬱症的妻子,疑因擔心無力照顧年老患長期病的丈夫,涉嫌謀殺丈夫後自殺。近年醫學上對抑鬱症的成因、致病機制等有愈來愈多的認知,然而無論病人還是照顧者,對於抑鬱症仍有很多「想當然」,往往變成誤區,妨礙了患者痊癒。

病人或照顧者對於抑鬱症,由醫生確診一刻,至整個治療過程,都會出現不同的「想當然」,包括:

1. 他工作和家庭都美滿,怎可能會有抑鬱症?

這種「想當然」源於對抑鬱症成因的誤解。抑鬱症並不單純是「不開心」,它是一個病,腦內出現一些問題,主要是分泌的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傳遞物質失調,導致抑鬱症出現。

腦內傳遞物質失調致病

這是較廣泛支持的單胺理論(monoamine hypothesis)。根據這理論,開心或不開心是取決於腦內傳遞物質,傳遞物質失調自然就有情緒起落,並且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因此一個人生活即使很美滿,沒有特別事故發生,都可以有抑鬱症。

2. 家人患了抑鬱症,只要對他多點遷就,多和他上街走走,多見朋友,病情便會改善。

這可能是最常見的「想當然」,聽起來頭頭是道。但必須分清楚,一般鼓勵大家多和朋友分享、多社交,是為了減低情緒走進死胡同。因為根據現時認知,若一個人思想傾向負面,而不是積極、正向,會較容易有抑鬱症。抑鬱症始終是關乎多因素而並非單一原因,多和人傾談分享對減少患抑鬱症應有一定幫助。

強迫「多見人」或弄巧反拙

然而,若已經確診抑鬱症,單是鼓勵患者「多點見人」不但沒有幫助,更可能有反效果。因為抑鬱症病人往往不想見人、外出,若家人強迫他出外見朋友,其實對病人會構成壓力,甚至加深病情。所以對抑鬱症患者幫助一定要度身訂做,在某些階段,家人只需要坐在病人身邊,聆聽他說什麼,已經是一種很好的支持,其他工作應交給醫生。

3. 抑鬱症很難醫,很難痊癒,即使痊癒也容易復發。

這個「想當然」會令患者抗拒服藥。若患者誤信服藥也不會痊癒,治療意欲當然低。事實上,近年已發展出多種抗抑鬱藥,若服用其中一種而療效未如理想,覆診時醫生可改用另一種藥。有研究顯示,只要最終服用適合自己的藥物,10個抑鬱症病人中,有6至7人可以治癒。

10個病人 7人可治癒

至於復發,由於抑鬱症成因複雜,有先天因素例如家族傾向、後天性格發展,甚至加上生命中一些重大事故的打擊等誘發。若只是服藥,而性格、生活、思考模式等全沒有改變,加上先天因素亦無法改變,即抑鬱症誘因繼續存在,當然有可能復發。所以治療抑鬱症。除了用藥,必須加上其他輔助方法,例如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對不少個案都會有幫助。

4. 因為患者和家人的努力,病情改善了,可以不需要服藥了。

這「想當然」也很常見,當患者服藥一段時間後,病情好轉便覺得已經痊癒,不再服藥,也不覆診,希望盡快遠離精神科、抑鬱症這些標籤。但其實服藥療程根本未足夠,在這種情况下自行停藥,復發風險較高。

病情好轉 勿立即停藥

所以我會告訴病人,服藥治療抑鬱症,目的並不是改善病情,而是真正康復,之後不需要再服藥;而先決條件是必須服藥一段足夠的時間,例如半年,令腦內分泌穩定,再加上其他輔助治療改變後天誘因,期望最終可以停藥。

5. 不時會聽到抑鬱症病人輕生,他們是否一定走上絕路?

在數據上,抑鬱症病人的確比沒有患抑鬱症的人自殺機率較高,因為抑鬱症狀包括感到絕望、沮喪,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加上睡眠質素欠佳,病人的生活其實十分痛苦,因此有病人就會想:有什麼方法可以遠離這些痛苦呢?因而浮現出輕生的念頭。但必須搞清楚,雖然數據上抑鬱症患者自殺機率較高,但自殺本身並不是一個病,而是一個行為,可能是因抑鬱症或其他疾病,或不同原因而令一個人產生傷害自己的念頭。只要控制好抑鬱症,又沒有其他會導致輕生的原因,抑鬱症患者是不會走上絕路。

大部分人毋須終身服藥

當打破了以上的幾個「想當然」,就會發現抑鬱症其實也就是一個病,現時有藥可治,大部分病人亦毋須終身服藥。

文:張漢奇(精神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精神健康 治療 抑鬱症 健康點滴 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