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252):他來自星星?

文章日期:2024年04月29日

【明報專訊】「……你所講嘅說話可能成為呈堂證供!」大家一聽到這句話便知道這是警員的術語。有沒有想過很多專業人士包括醫生也有他們慣用的術語?有些時候這些術語恍如「火星話」,令一般地球人聽得莫名其妙,甚至模稜兩可。以下便是一些大家可能曾經親身聽聞的外星語:

「醫生,我很擔心,年紀都這麼大,生cancer都知道是遲早的事。仔女要我做手術,但我怕開刀辛苦,又怕有危險。醫生,究竟怕唔怕呀?」醫生回答:「手術必然有風險,例如全身麻醉有可能影響心肺功能,嚴重者可能變植物人……另外開刀可能會導致細菌感染、出血、滲漏、穿孔等。」

「醫生不能代你決定,你自己想想」

「醫生,我正是擔心這些併發症,你提及的風險比我原先估計的還要多啊!究竟有多危險呢?」醫生回答:「植物人的風險大約是萬分之一,傷口感染的風險大約是百分之一,肺部感染可能是每20個有1個……年紀愈大,風險愈高,心臟病或糖尿病患者的風險更高。」

「醫生,我愈聽便愈驚,究竟我應否接受這項手術呢?開刀是否可以把腫瘤割清呢?我不怕死,但千萬不要辛苦啊!醫生,你幫我拿定主意,好嗎?」醫生回答:「這個很難說,沒有什麼可以擔保。腫瘤會否復發要等待手術後的化驗報告才可判斷。我已把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告訴你,醫生不能代你決定。簽了這份同意書便代表你明白及接受上述風險,你自己想想吧!」

徵詢意見愈多愈心亂

不少病人對於這番交談都感到無所適從,有些人面對生死抉擇,唯有孤注一擲,膽戰心驚地面對不能掌握的命運。有些人離開公立醫院,尋找私家醫生的意見,但往往徵詢的意見愈多,便愈是心亂如麻。亦有些病人選擇逃避,令病情進一步惡化。

我相信大多數病人不是盼望得到以上的答案,病人也不用期待高端的人工智慧為他們提供如此「公式化」的低端服務。我覺得「醫生」與「醫療服務員」或AI的最大分別,就是醫生有一顆同理心去為病人分憂,有經驗因應病人的獨特情况提供合適的建議,以及有勇氣與病人分擔未如人意的後果。但願行醫者不是「來自星星」,讓我們少說火星話,學習用「仁心說人話」。

文:陳家亮(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教授,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