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誤吞異物 磁石、電池壞腸奪命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24日

【明報專訊】兒童誤吞異物屢見不鮮,常見是骨頭、玩具配件等體積較小物件。其中電池暗藏危險,一旦吞下,輕則阻塞食道,重則嚴重化學燒傷。根據外電報道,英國每年約有2名兒童因誤吞電池而死亡。

最近英國一名4歲女童吞下玩具中的鈕扣電池,報道指她靠着不停食蜜糖而保住一命!是真是假?了解誤吞異物的急救知識至關重要,可以降低損傷風險。

小朋友好奇心旺盛,常將身邊小物件放進嘴裏,甚至吞進肚子。最近英國發生一宗誤吞電池事件,一名4歲女童玩耍時吞下發光戒指玩具中的鈕扣電池,送到急症室後,獲醫護處方一大罐蜜糖,女童父母按醫生指示,每10分鐘餵女童吃1湯匙(10毫升)蜂蜜,持續2小時直至醫生叫停,藉此阻擋電池腐蝕腸胃,隔天女童順利將電池排出體外。

電池電解液 致腸胃壁壞死

急症科專科醫生朱國強指,一個急症醫生平均每兩星期都會接診一個誤吞異物個案,患者多數是小朋友,最常吞魚骨,其次是小玩具如BB彈及塑膠積木等,再者就是硬幣;吞電池則並不常見,可能1年只有1宗甚至沒有,但危害不容小覷。常見能夠吞下的電池通常為圓柱形電池或鈕扣電池,後者尤其危險。「鈕扣電池通常是鋰金屬,對於食道或黏膜傷害會大一點,吞下可能會燒傷食道內壁。」加上電池含電解液,一旦外殼被消化液蝕穿流出,鹼性物質也會導致腸胃壁壞死,「無論哪一種電池,內裏的液體通常並非中性,一些過酸或過鹼的東西吞進食道,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化學燒傷」。

正負極碰黏膜 或通電傷組織

若電池體積較大,更可能卡在消化道或壓迫腸壁,造成肌肉損傷或阻塞,阻礙食物通過,甚至導致呼吸困難。此外,電池本身帶有電流,「如果電池正極和負極都碰到體內黏膜,有可能會通電」,電流雖然並非強烈,但都有可能造成組織損傷。

他指,誤吞電池應立即求醫,接受X光檢查,判斷電池能否通過胃部入口,「如果通過,大部分情况可以自然排出」,視乎患者腸道蠕動速度,一般2至3日就會排出。但如卡在胃部入口,不上不下就較危險,要用內窺鏡將電池取出。

蜜糖急救欠實證 未滿1歲或致敏

近年,美國中毒控制中心提倡使用蜜糖作為誤吞電池的急救措施,「因為蜂蜜黏力較高,可以形成一道保護膜,令電池減少與肌肉、食道直接接觸,從而降低損傷」。惟朱國強強調,相關科學依據尚未完善,目前理據主要來自動物實驗和臨牀案例,尚未有大型、嚴謹的臨牀試驗證實其效用。歐美建議應用蜜糖的原因,主要基於蜜糖是一種常見食物,一般人食用後不會產生不良反應,「就算未必有幫助,也不會造成傷害」,因此在緊急情况下使用相對安全。建議吞掉電池後12個小時內使用,用於1歲或以上小朋友,「因有些1歲以下小朋友,會對蜜糖有嚴重的過敏反應」。

「蜜糖急救法」香港未必適合

他又補充,「蜜糖急救法」在外國的實際作用較大,因為地方廣闊,許多時到就近醫院都需要1小時或以上,因此醫護人員通常會用這個方法,以爭取時間送院診斷或將異物拿出來。香港則未必適合,通常建議立即到最近醫院或診所求診,一般只需約10分鐘,若家裏有蜜糖才不妨一試。

■診治對策

磁石貼合夾爛腸

急症比較常見誤吞骨頭的個案,例如魚骨、豬骨碎、雞骨等鯁塞。急症科專科醫生朱國強指,醫生先以電筒照射咽喉,若見到骨頭就嘗試取出;若肉眼看不見,又屬沒有危險的異物,如小型積木、塑膠玩具等,即使吞入胃部都不會構成傷害,通常X光檢查觀察位置,沒有危險的話便可回家觀察,待自然排出,隔數天覆診便可。

吞針恐穿腸或要留醫

若是較危險的異物,就要考慮用內窺鏡或手術取出。磁石是例子之一。朱國強說若只是吞掉一粒尚可,但有小朋友吞掉多於一粒磁石,在等待排出期間,兩粒磁石位置移動,「若一粒在腸道上游,另一粒在下游,兩粒磁石的正負極吸引而貼在一起,就會夾住腸道,變成像三文治般,有可能會壓爛腸道」。所以當X光檢查見到多粒磁石,醫生通常選擇立即取出。一般6歲或以上小朋友,消化道已夠寬闊,通過內窺鏡免開刀取出;但年齡較小,消化道可能較窄,或異物位置停留在內窺鏡及腸鏡無法到達的「盲區」,就需要開刀手術。

至於一些尖銳物件,「如吞了一支針,就算能落到胃,我們都會擔心它排出來的時候會刺穿腸,可能會留醫觀察」。如有需要,會使用內窺鏡取出。

文:陳真紀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