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來香港出奇的平靜。儘管世界許多地方都動盪不安,有些國家戰火連綿,殺戮不斷;有些政局不穩,政府面臨下台;有些為虎作倀,四處尋釁滋事,似乎沒有讀過兔死狗烹的故事;四面八方都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勢態;香港卻除了經濟有點一潭死水,以及某些人士庸人自擾式的奇談怪事外,好像沒什麼大事發生,難道經歷了數年「黑暴」和新冠的折騰,終於物極必反,有段平靜日子讓港人休養生息?
哪知近一兩星期醫療界卻接二連三發生了不少事故,不是手術室出了亂子,便是胃喉插了入氣管,更有小童縫針後心跳停頓,以及傳遍醫療界的疑似殺人事件簿等;城中馬上多了話題,朋友見面少不免議論紛紛,熱烈不下於爭論《繁花》中哪名女角才配得上劇中男一。
昔日少意外? 其實多不上報
最近和一班退休醫生聚首,當中有人問我,是不是現今醫學院教學出了亂子,令培訓出來的醫生今不如昔,醫療事故特別多。我聽了不禁心中有氣,又不好意思直斥其非。這人私人執業前,曾在公營醫院工作多年,不可能不知道以今天標準衡量,當年的「醫療事故」比現今只有多不會少。當年病人權益不似現在,知情權更是絕無僅有。醫護或醫院其他部門犯了錯,例如開錯或給錯藥,病人若然安好,固然毋須知道真相,若有明顯傷害,更不會把實情告訴病人或作任何解釋,免惹麻煩。
我曾目睹某自視甚高的教授,見病人手術後呼吸急促便斷定為心臟衰竭,還親自為病人注射劑量過多的強心針,哪知病人患的是氣胸,注射針藥後轉眼便一命嗚呼。人命關天,事情卻不了了之,家屬不知情,沒人追究,大家心安理得。
上述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事故多的是。記憶中有嬰兒康復出院,護士卻弄錯了把鄰牀嬰兒送走,隔了兩天才發覺搞錯了,要領錯孩子的父母帶孩子到醫院換回正身。整個事件醫院高層及鄰牀嬰兒的父母全不知情。至於因藥物錯誤(medication error)導致的醫療事故,更是司空見慣。我親身經歷最誇張的一次,是病房有5名病童差不多同時出現「眼動危象」(oculogyric crisis),雙眼上翻和肩頸肌肉痙攣。原來他們因不同病患,正在接受類固醇治療,藥房不知怎的錯把一種含有丙氯拉嗪(prochlorperazine)的stemetil止暈止嘔藥當作類固醇,這些病童「食錯藥」不知多少天,終於出現了眼動危象這種過量服用stemetil的副作用。其中一名血癌患童,因為突然停服類固醇,本來正在改善的病情變得失控,終於不治。
應推「非責難文化」 針對根源問題
當年風氣不會將事故上報,更不會公開,大家都是隻眼開隻眼閉。醫管局成立後,採取事故無大小,必須上報及公諸於世的政策,給人的印象好像醫療事故突然增加,遂有像我那醫生朋友的「今不如昔」之嘆,事實卻非如此。外國不少研究指出,增加醫院透明度,上報和公開醫療事故,的確有助改善醫院運作,提高醫療工作者的警覺。但要政策有成效,醫院及醫管局必先推行「非責難文化」(no blame culture)。大部分事故,根源都和制度或習慣因循有關,當上司的不問就裏,把責任全向前線下屬身上推,予以責難,只會令人三緘其口,回復以往隻眼開隻眼閉的景况。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