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未到大暑,今年高溫紀錄屢被打破,至截稿前已錄得今年最高氣溫34.8℃。戶外活動,感覺自己像雪糕一樣融化中!
應對酷暑,大家出盡法寶,但原來頸掛風扇長期吹臉可致面癱,而退熱貼貼額頭、薄荷噴霧無助降溫;大汗淋漓下跑入冷氣間,更隨時中「陰暑」。
專家點出消暑誤區,以免大家消暑不成,可能更易中暑兼傷身!
今個夏天,溫度沒有最高,只有更高!酷熱天氣,容易中暑。香港急症科醫學院急症科專科醫生楊小鳴指出,熱病分為不同程度,從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到最嚴重的中暑,「正常身體透過排汗、汗水蒸發帶走熱力,但當散熱速度不夠快,體溫過高,細胞或喪失功能而壞死,嚴重可致死亡」。兒童、長者、肥胖人士等較高危;服用特定藥物如利尿劑或部分精神科藥都可能影響散熱能力,增中暑風險。楊小鳴建議,夏日活動時可留意「暑熱指數」,尤其是長期病患,當指數達30或以上,就要採取防暑措施,避免暴曬。
毛孔突收縮 熱氣被困易不適
對中醫而言,中暑還細分為陽暑與陰暑,註冊中醫蕭驪珣指陽暑與西醫的中暑症狀相近,而陰暑雖常見於都市人身上,卻較少人為意,「運動後或戶外工作者本身體溫很高,貪涼馬上走入溫度較低的地方,雖然為了避暑,但反而更易中陰暑」!陰暑多出現在身體經歷很大的溫差,如從高溫室外突然進入冷氣房,「本來毛孔擴張得很厲害,入到低溫環境後毛孔、微血管突然收縮;排汗能力變差,熱氣被困在體內,猶如體內在焗桑拿,易不適」,症狀如身體微微發熱,卻不出汗,想吐,沒有胃口等。預防陰暑,宜避免在高熱下出入溫差大的地方,應用溫和方法慢慢穩定體溫。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