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一枝新發狀元紅

文章日期:2024年07月29日

【明報專訊】本文標題是借明朝畫家沈周,在其為一名鄉市考生手繪《折桂圖》上的題詩,祝賀今屆中學文憑試「狀元」,全詩是「江東八月有秋風,舉子攀花望月中。此是詞林舊根柢,一枝新發狀元紅」。

狀元紅是花,屬桂花類。北宋年間,蘇軾的好友僧人仲殊,曾作《金菊對芙蓉》一詞讚美桂花:「花則一名,種分三色,嫩紅妖白嬌黄……嫦娥道,三種清香,狀元紅是,黃為榜眼,白探花郎。」據說「狀元紅」便是因此得名,以其花瓣鮮紅欲滴,猶如新科狀元穿著御賜大紅袍,惹人艷羨。紹興酒也有名狀元紅,那是男嬰出生時家裏釀的花雕,祝願小孩他日能成大器,和花朵沒什麼關係。

許多年來,每到文憑試放榜,媒體都拿着考得最好成績的「狀元」大做文章。電視熒幕上但見被訪問的「狀元」喜形於色,興高采烈地大談讀書心得、未來抱負。但鏡頭一轉,記者跟着便會訪問那些考得不如意的同學。不知是故意或巧合,鏡頭上出現的總是些愁眉苦臉,甚至熱淚盈眶的面孔。訪問者運用對比手法,突顯「勝固欣然敗甚悲」的兩種極端情緒,想來作為當事人的失敗者看了會覺得不是味兒,即使勝利者看了心理健康也不無影響。難道小小年紀,便硬要把「成王敗寇」的觀念牢牢釘進他們的腦袋?

吹捧「狀元」之風,也無可避免地颳進了大學校園,而且愈來愈熾烈。文憑試放榜後,大學不但吹噓收到多少名「狀元」或「多星」學生,安排他們見報上電視,近年更施行銀彈政策,以豐厚獎學金利誘,不問家境,只看成績。大學大灑金錢,真的令成績超卓的同學「一枝新發狀元紅」,只是和我們一向鼓吹「求學不是求分數」的教育宗旨不無牴觸。

「怪咖」未必適合做醫生

近年文憑試「狀元」,都一窩蜂湧去讀醫,表面看來這應該是好事,但別要以為,高分入讀醫學院的醫學生,便一定會成為好醫生。在美國,入讀醫學院前先要完成醫學院預科(premed)學士課程,修的多是數理化等理科科目,再憑成績競爭入讀醫學院。史丹福大學一名兒科醫生學者曾發表研究文章,指綜合多方面數據,都顯示premed理科成績最好的尖子,許多在畢業後被評為不稱職醫生,尤其在同理心、溝通技巧及人際關係方面,表現最為差勁。尖子做不成好大夫,其實不難理解,做學問講求專注與興趣,理科尖子可能只沉迷於他的科學世界,對其他事物不聞不問,成了宅男和天才的混合體,這類人有時被謔稱為「怪咖」(nerd),在科學範疇可能出類拔萃,無所不曉,將來可能是出色的科學家,研究工作做得頂呱呱,但對處理人的問題卻是幼稚園生,完全不適合做醫生。若他們不囿於世俗之見,選讀自己擅長又感興趣的科目,前途無可限量,硬要讀醫,自己不開心,病人不欣賞,更可能佔據了比他更適合行醫但成績不及的學子的位置,令他讀不成醫。

行醫是照顧病人的服務行業,最重要的是醫德、同理心、責任感,以及與人相處及溝通的態度和技巧。讀醫不需特別聰明或成績特別超卓。即使「狀元」也不保證會成為好醫生,這和社會普遍想法有些落差。但我們聽民間故事,總以為中了狀元便會被招為駙馬,但縱觀中國歷史,眾多狀元中,只有唐朝的鄭顥當上駙馬,而且當得很不爽,這不也是和我們一貫想法很不一樣嗎?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