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人不等於社恐 MBTI勿過分解讀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07日

【明報專訊】你是「I人」定「E人」?簡稱MBTI的16型人格近年掀起熱潮,歌手林家謙發行的個人專輯ISFP亦是以MBTI測試結果為概念。有網民將自己的性格類別放進社交媒體的profile(個人介紹),恍如一個身分象徵、自我簡介。

MBTI是什麼?I人一定是「社恐」?我們如何演繹MBTI,以助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性格類型評估工具,將人的性格分為16種類型。臨牀心理學家馮逸健解釋,它是從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的理論發展而成,目的是協助人了解自己及他人的行為模式。

助自我認識及溝通

馮逸健稱,MBTI在心理學界被廣泛認受,是因為它提供一個結構框架,有助理解不同人的差異及人際關係模式,可讓心理學家及臨牀心理學家應用於個人諮詢、團隊建設及職業選擇等領域;能夠帶來洞察力,促進自我認識及溝通。

MBTI在坊間大受歡迎,馮逸健估計,人們都渴望了解自我及個性分類,MBTI提供了一個簡單易明模型,讓用家能以有意義方式描述自己的性格特徵。

不少人網上試玩MBTI,自稱為「I人」(introvert,內向)或「E人」(extrovert,外向)。I人普遍被認為易害羞、愛獨處、不善交際,甚至自稱有「社恐」(社交恐懼);E人則被認為好動、喜歡說話及與人互動,甚至自稱「社牛」。惟馮逸健強調,MBTI只是一種工具,並非全面的性格分析,用家要明白MBTI只提供一個參考框架,不應過度依賴或將MBTI絕對化,又或者將I人、E人二分。

他解釋,MBTI下的I及E是一個光譜(spectrum),當一個人被MBTI指是I或E,並非指他在任何方面都是絕對的內向或外向,或某種性格形態就會有某一些固定性格及行為。舉例說,I人在熟悉及有安全感的人身邊,可以很「好動」;E人在陌生環境下亦可能會焦慮。MBTI測驗結果或可令人了解如何有安全感,但不能以4個英文字母走天下,一概而論為自己性格定型。事實上,一個人在不同情緒及環境下做MBTI測試,亦有可能出現不同結果,所以並非完全可信。

無人是100%內向或外向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指出,由於缺乏強力的科學驗證,MBTI很少用作臨牀評估,若純粹為自己性格測試作參考問題不大,但他呼籲不要過分依賴這些網上測試,因為人格不止16種,亦不會有人是100%內向或外向。

黃宗顯強調,當一個人在心理或精神上出現一些徵狀,不能單純以「我性格係咁」、「我係I人」、「我有社恐」等理解;因為徵狀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致,部分更可以經治療改善。過分解讀這些性格測試工具,大眾未必能分辨究竟是性格使然,或是屬於精神上的徵狀,故必須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以免錯失治療的機遇。

文:王木音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