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XY未必能辨男女 雙性人性別勿過早扑槌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04日

【明報專訊】巴黎奧運早已閉幕,但多名選手的性別爭議仍令人記憶猶新。雙性人(intersex)這個名稱也成為大眾其中一個焦點。

到底何謂雙性人?出現性別發育差異,未必能單憑XX和XY染色體分辨男性和女性,哪應如何判別?

雙性人,又稱陰陽人或間性人。根據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定義,雙性人是天生具有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體特徵的人,稱為性別發育差異(differences in sex development,DSD)或性別特徵變異(variations in sex characteristics,VSC),包括荷爾蒙、染色體變異等不同因素。

5000新生兒1個有性別發育差異

一般人理解是,性別確定始於胚胎發育時期;女性擁有兩個X染色體(XX),男性擁有X、Y染色體各一個(XY)。但除了染色體外,出生前及青春期荷爾蒙也會影響性器官發育;例如受荷爾蒙影響,部分嬰兒的生殖器官未如大多數人那樣發育。

根據國際數字,每5000名新生嬰兒就有1個有性別發育差異。亞洲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表示,DSD泛指1組約40種涉及基因、荷爾蒙和生殖器官等與多數人不同的情况。例如一些雙性人有明顯性徵差異,同時擁有男、女生殖器官,但並不明顯;亦有些人在青春期中,男性或女性生殖器官才有明顯成長,發現幼兒期錯判了性別。

8歲起性別重置手術逾20次

然而,不少雙性人在孩童時期,已被父母安排接受性別重置手術。關注雙性人組織「藩籬以外」創辦人、香港首個公開雙性人身分的細細老師說,由8歲起經歷性別重置手術逾20次,「任何手術的痛楚,均不會忘記」。她出生時已確定性別發育異常,既有細小像陰莖的肉,陰部又有像尿道的小孔。當時醫生無法辨別其性別,父母則決定判別為男性。然而她無法站立如廁,需要蹲下小便,幼稚園教師怕她被恥笑,又難以向幼童解釋,唯有安排獨立洗手間。

8歲接受第一次手術,她在兒童病房了解男女性器官分別,震驚之餘更首次受辱。「當時一個男孩恥笑我是男人頭、女兒身」,兩人因而大打出手,導致細細老師傷口爆裂,「那一刻感到被侮辱,想着你們要我做男仔,我就做了手術,成為男仔,為何還是排擠我」。

為求得到家人所期望的男性身分,經歷無數次手術及傷口感染,她亦對非男非女的身分十分困擾,甚至想過輕生。而命運卻像與她開玩笑,受盡多次手術傷痛重建陰莖,努力學做男性,卻於成年後一次身體檢查,發現體內有不健全的子宮;醫生建議把貌似陰莖和睾丸的器官切除,避免將來患睾丸癌。細細老師正式由男性變成女性。

受小眾族群壓力 自卑焦慮

麥棨諾不諱言,無數雙性人個案與細細老師一樣,經歷着「小眾族群壓力」,從小飽受壓力,感到自卑、焦慮,難尋傾訴對象,甚至有社交障礙,覺得無容身之所;往往導致焦慮、憂鬱、失眠或免疫系統問題,不少雙性人更有自殘及輕生念頭。

他曾跟進一名現時約28歲的雙性人,從小被家人判別為男性,然而體內有不完整子宮,自小有女性偏向。多年來他難以承受作為男性又非男性的困擾,對自己身分及想法產生懷疑,甚至擔心自己有精神病,終日𠝹手、𠝹大腿,甚至把頭撞向牆。麥棨諾形容,「他身體無一處沒有傷痕。你問他不痛嗎?他回答,要用痛楚麻痹自己」。

成年後依身體變化選擇

麥棨諾表示,不少雙性人從小經歷「洗腦式」性別確認;直至逐步成長,自己了解身體變化及個性認知下,才發現被錯判性別多年。然而他們擔心父母傷心,亦不知如何面對自己性別取向,到底是接受重置性別手術,或是隱藏內心的性別取向,在兩難抉擇下感到矛盾及痛苦,壓力及抑鬱隨時一觸即發。

今年8月牛津大學實用倫理學中心於《美國生物倫理學雜誌》發表研究,認為有性別發育差異的兒童,不應於幼兒時期接受生殖器官手術。該項研究集合6大洲、2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國際專家團隊撰寫,指出除非有影響健康的緊急情况外,否則不應在兒童未進入青春期,無法自行同意性別下,為孩童安排性別重置手術。

麥棨諾表示,理解父母一般需要在嬰兒出生後42天內辦理登記,當中需要確定性別,但部分雙性人在成長階段,性器官才有顯著改變,較準確確定個人性別;同在青春期過程,他們才開始意識個人性取向。在兩者考慮下,除非危及幼童健康,例如性別發育差異引致尿道炎、腎炎等,必須以手術處理外,均不建議為兒童過早安排性別重置手術,將決定權給予孩子,待他們成年後因應身體變化及個人意願選擇。

文:黃碧文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