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困擾:女性身分、男性外表 飽受異樣目光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04日

【明報專訊】不少雙性人對自己身分,難以向人啟齒。今年35歲的麥生(化名)直言,成長至今,除了父母及幾個中學好友外,他不敢隨意向人訴說自己雙性人身分,甚至現在有了心儀對象也忐忑不安,不知如何解釋。

相對細細老師來說,麥生較為幸運,幼童期未被安排性別重置手術。由於性徵不明顯,一直受父母教導為女孩。但他記憶中,自己由2歲起已抗拒穿裙子,在幼稚園角色扮演中也渴求扮演爸爸。一直有男性傾向,卻被判別為女性的他,從小對自我性別很模糊;面對爸爸為主導的家庭,亦不敢說出個人感受。初中時發現自己陰莖發育後,感到手足無措,也不敢告訴家人。

成長過程中,麥生外表完全是一名男性,故中學畢業後,他以「男性」身分過着大學生活。18歲成年時,上網找尋資訊及向醫生查詢,經外科及精神科醫生評估和跟進下,於大學畢業前接受乳房抽脂手術;並在工作1年後接受性別重置手術,將身分證性別改為男性。

進女廁被責罵

猶記得剛畢業後應徵教學工作,當時還未做手術,「影印身分證時,我刻意將影印本的性別遮蓋,校長覺得奇怪,我和盤托出,幸好得到理解,獲得第一份教職」。其後他獨自面對手術,之後才敢向家人道出多年實况,父母聽罷都淚流滿臉。「對於我獨自背負着女性身分,卻又展現男性外觀,多年來被誤解,我感覺到父母的愧疚。」

看似麥生性別重置過程較為順利,但他坦言在青春期,以女性身分、男性外表下生活,無數次想輕生。記得一次在尖沙嘴某大商場,他進入女廁時被女廁內的女士責罵,十分尷尬;或簡單如到銀行辦手續,職員廣播「請麥小姐到10號櫃枱」,那一刻大眾看着自己男性外表,也投以怪異目光。

教育多元性別認同

於日常生活中,雙性人經歷誤解及尷尬場面,承受不小壓力。身兼性治療師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直言,「性教育不止是建議去球場打羽毛球、關注愛滋病、繁衍下一代等主題,其實可以更高層次,教育年輕一代多元性別認同,不要用非黑即白,或性徵去定義一個人的性別」。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