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針對2型糖尿病的降血糖藥物中,有些同時具備減輕體重作用。當中較為顯著的兩類藥物,包括口服SGLT2抑制劑和針劑型GLP-1受體促效劑。SGLT2抑制劑主要通過抑制腎臟對葡萄糖的再吸收,促使多餘糖分隨尿液排出體外。這樣不僅有效降低血糖,還能增加熱量流失,達到減重效果,因此有「排糖藥」之稱。至於GLP-1受體促效劑,則以提升胰島素分泌及抑制升糖素為主要功能,促使肌肉細胞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同時減少肝臟繼續製造葡萄糖。此外,它還能減慢胃排空速度,增加飽腹感,抑制食慾,自然地減少食量。因此,這兩類藥物不僅對控制血糖有效,對某些患者來說也能達到減重效果。
罕見副作用:胰腺炎、膽囊炎
這些藥物減重效用被臨牀認可,GLP-1受體促效劑逐漸應用於非糖尿病患者的減肥治療。因此,網上出現不少廣告宣稱有售「減肥小筆」。在香港,目前獲批准的GLP-1受體促效劑包括利拉魯肽(liraglutide),主要用於治療肥胖症患者,特別適合因肥胖而引致其他健康問題的人士,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異常血糖或睡眠窒息症等。這類藥物在減重上的效果理想,但需要強調的是,只有BMI超過30的歐美人士及BMI超過27的亞洲人,才可使用此類藥物。此外,這些藥物屬處方藥物,必須經醫生評估後才可使用。對於體重沒有過高的健康人士來說,這些藥物未必合適。這類藥物總體上是安全,但也有可能出現惡心、嘔吐等輕微副作用,亦有可能出現胰腺炎、膽囊炎等較罕見副作用。因此市民切勿盲目跟風使用。
除了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還有其他常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以下是常見的類型及其作用機制:
•雙胍類藥物(biguanides,例如甲福明metformin):減少肝臟釋放葡萄糖,並提高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是2型糖尿病治療較常用藥物,具有穩定的降糖效果,副作用相對較小
•DPP-4抑制劑(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延長腸道內促胰島素效應,使胰島素分泌更穩定,同時降低升糖素的作用,幫助控制血糖
•磺胺尿素劑(sulphonylureas):刺激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幫助降低血糖,但有可能引致低血糖
•葡萄糖苷酶抑制劑(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阻礙腸道吸收糖分,有助控制餐後血糖水平
至於1型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因此主要依賴胰島素注射來控制血糖。胰島素種類繁多,從速效到長效均有不同選擇,醫生會根據患者的需求來調整胰島素的使用方案。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