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旅居美國的老李越洋向我訴苦,說他和太太跟獨生兒子本來同住,兒子小李工作地點離家不遠,經常和他們一起吃晚飯,三人世界本來挺溫馨。三年前兒子和一個在美國出生的「ABC」結婚,為了和父母有個照應,特意搬進離老李不遠的一處新居所。一年後小李夫妻倆一索得男,老李夫婦含飴弄孫,樂也融融。可是近半年來,媳婦好像有意令兒子疏遠祖父母,每當兩老想探望孫兒時,媳婦總有諸多藉口推卻。知子莫若父母,從兒子言辭之間,他們感覺到兒子好像有點尷尬和活在夾縫的苦惱。上月小李更告訴父母已在老遠的新發展區另覓新居,老李夫婦因年老已放棄駕駛數年,以後更難再探望孫兒。
因教養問題疏遠家中兩老
令兩老大惑不解的,是兒子和媳婦為什麼好端端要搬到既遠離父母,上班也要個多兩個小時車程的新居。趁媳婦不在的時候,他們向兒子問個究竟,小李向來不懂說謊,終於吐出原委。原來是媳婦不認同老李夫婦教養孫兒的方法,認為他們和孩子相處日久,會對孩子成長有不良影響,搬家是避免孫兒和祖父母太多接觸。兒子的解釋令老李夫婦既憤怒,又氣苦,他們覺得一生都是為了兒子,對孫兒也是愛護有加,卻落得如此下場,只覺滿肚委屈。「她老公也是我養大的,不是挺不錯嗎?竟敢說我不懂教孩子?」李夫人在電話搶着說。
年輕父母和家裏老人家因教養孩子意見不合而疏遠的例子,屢見不鮮。本來大家都希望把孩子養得健健康康,品學兼優,但由於方法有異,往往各持己見引致各走極端;這或許是時代不同或「代溝」使然吧。但總歸是一家人,即使兩代意見分歧,一旦家有變故,例如孩子患病,年輕父母欠缺經驗,往往不知所措,六神無主,那時唯有向和自己最親近,也是最可靠的父母求助。本來惹人討厭,會「教壞」孩子的老人家,反成了家中之寶,定海神針。
孩子患病 造就婆媳冰釋前嫌
多年前,我的病人中有一名早產男嬰,他是家中第二名孩子;父母小張和玲玲還年輕,玲玲因為大女兒的教養問題和婆婆發生了矛盾,婆媳之間關係很不愉快。婆婆年輕守寡,獨力養大兒子,覺得是媳婦唆擺兒子疏遠自己,和兒媳不相往來已有一段日子。到第二名孫兒出生,不幸極度早產,還患上肺功能不全、腦出血、肺動脈導管不閉等早產併發症,以及接二連三的細菌感染。小張夫婦三天兩頭便接到醫院報告嬰兒危重的電話,弄到夫妻倆疲於奔命。小張忙於工作,玲玲一人要挑起照顧後勤的責任,既擔心醫院裏小兒子安危,想多留在醫院陪他,又害怕家裏大女兒沒人照顧,令玲玲瀕於精神崩潰邊緣。不知如何是好之際,婆婆突然到訪,並提出願意和兒媳同住,分擔玲玲的工作。
婆婆在玲玲最需要時伸出援手,無異大旱時天降甘霖,亦令玲玲明白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道理。當家有急事,求助無門的關鍵時刻,能夠無條件,不計前嫌,又有經驗,有能力兼有時間全心全意幫忙,除了老人家還有誰?
嬰兒病况日漸好轉,玲玲和婆婆不但冰釋前嫌,更學懂互諒互讓,婆媳漸漸變成母女般親密。想不到孩子的病成了她們感情的催化劑。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