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鬧醫生荒,政府和醫管局為了填補公立醫療系統空缺,以及增加醫生數量以應付不斷上升的社會需求,做了一系列動作,包括招聘非香港註冊的海外及內地醫生,增加現有醫學院學位,以及籌辦第3間醫學院等。社會輿論大多贊成政府做法,但亦有人不以為然,說香港不缺醫生,缺的只是公立醫院和其他公營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私營醫療市場的醫生數量一點也不少,甚至「產能過剩」;當局不應該膝跳反射(knee-jerk reflex)地增加醫生數目。更有人質疑當局,要是他日醫生過剩,或是私營市場失去吸引力,公營機構是否有足夠空缺容納每年畢業的新進醫生?會不會令到若干年前,醫管局職位供不應求,醫科畢業生因害怕找不到工作而徬徨的景况重現?
究竟香港要多少醫生才足夠?不同角度有不同答案。大學裏曾經有同事問我,為什麼大學取錄醫學生的人數,要根據政府的manpower plan(人力規劃),其他科目則沒有這個限制?事緣政府給每一所大學的撥款,是基於政府認可該大學的整體學生人數,但個別科目,包括文、商、理、工科,甚至法律學院,收生人數卻沒有規定,大學有很大自由度,只要整體數目和認可數目靠譜便可以。但醫學生數目,卻囿於政府推行的「人力規劃」。人力規劃,是根據專家估算社會對醫生的需求,那末醫生不夠,是不是負責規劃的專家出了亂子?
有人說,為醫療那樣不可或缺的服務規劃人手,不能像其他一般工種那樣「量體裁衣」(粵俗「度住屁股裁褲」的文雅說法),應該要有「緩衝餘量」(spare capacity),以備不時之需。
Spare capacity乃兵家必需,自古以來中外都非常重視。我國古籍提到「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或一時)」這成語,多不勝數。例如唐玄宗時藩臣安祿山造反,擁20萬大軍南下,那時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已有數代沒經歷過戰爭,朝廷亦無兵可用,猝然得知叛兵將至,急招募民兵應戰,這些急就章的新丁當然不是訓練有素的叛軍對手,戰敗是意料中事。賊兵勢如破竹,直指長安,玄宗要逃到四川避難。清代褚人穫以白話文所著的《隋唐演義》寫到此處,便曾作此一問:「自古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朝』。那兵是平時備着用的,如何到變起倉卒,才去募兵。又如何才有變亂,便要募兵起來,難道安祿山有兵,朝廷上到沒有兵麼?」
培訓多些醫生未必虧本
香港醫療體系,是否像唐朝廷一樣「無兵可用」?當然是見仁見智。但在公立醫院,醫生平時已經忙得不可開交,遇有突發事件,或流感季節,或疫症流行,人手短缺更呈白熱化,看來是時候評估一下如何改善spare capacity了。
有人會認為,培訓醫生所費不菲,需要社會大量投資,如果不是量體裁衣,而要為了spare capacity加大投資,從經濟角度上來看很不划算。但從另一角度看,培訓多些醫生,未必是虧本生意。上一期(3月24日〈窮則變 變則通〉link.mingpao.com/83984.htm)我這裏談到古巴醫生對人口比例是世界第一,古巴因為spare capacity超多,可以大力發展醫療旅遊,吸引外國人付費到古巴接受醫療服務,甚至派出收費的醫療隊伍到國外看病。古巴醫療服務,已成了為國家創匯的一個重要行業。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